央广网上海11月20日消息(记者林馥榆)11月20日是“世界胰腺癌日”。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的疾病,隐匿性强、预后较差。如何科学预防、早期识别并规范治疗?记者采访上海多位医疗专家,围绕市民关注的胰腺癌防治问题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提示,以帮助市民提升防病意识与技能,远离误区,实现及早预防和正确应对。
胰腺癌为何难早发现?早期信号需警惕
“不少人一听到‘胰腺癌’就恐惧,因为它很隐蔽,一发现往往就是晚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分析了胰腺癌难以早发现的两大主因:一是胰腺位于腹腔深部,被胃、十二指肠等器官包围,常规体检的腹部超声容易漏诊;二是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即便有症状也易与胃肠或肝胆疾病混淆,从而延误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然而,胰腺癌早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虞先濬总结了四句口诀,帮助公众识别早期“警报”:一是“中上腹饱胀不适,不一定是胃肠病”,需警惕持续且无规律的上腹隐痛、胀痛,尤其在夜间加重;二是“腰背部酸痛,不一定是骨科疾病”,胰腺癌引发的腰背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放射痛;三是“眼睛发黄,不一定是病毒性肝炎”,肿瘤若在胰头部可能早期导致黄疸,但易与胆道疾病混淆;四是“中年后血糖增高,不一定是糖尿病”,肿瘤破坏胰岛细胞可能导致血糖异常。此外,不明原因的体重显著下降、乏力也是重要信号。
做好早期筛查 高危人群尤需精准检查
面对隐匿的胰腺癌,早期筛查是关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吉顺荣建议,公众首先应学会及时识别上述预警信号。对于普通人群,他推荐每年定期体检时,将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和腹部B超作为基础筛查手段。
而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如有肿瘤家族史、长期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或胆道系统疾病者,需采取更精准的筛查方案。“普通B超对微小病灶检出率有限,推荐进行上腹部薄层螺旋平扫加增强CT检查。这项检查能清晰呈现胰腺细微结构,可有效发现1厘米甚至更小的早期肿瘤,为争取根治性手术赢得宝贵时机。”吉顺荣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吉顺荣(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认知误区需澄清 诊疗技术迎新突破
公众对于胰腺肿瘤存在不少认知误区。“并非所有长在胰腺上的肿瘤都是胰腺癌。”吉顺荣解释道,胰腺肿瘤有良性、恶性及交界性之分。通常所说的胰腺癌特指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而另一种“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如“乔布斯癌”),在生物学特性、治疗方式上与胰腺癌有本质区别。他同时指出,不应将胰腺癌等同于绝症而放弃治疗,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其预后已显著改善。
在治疗领域,胰腺癌诊疗也迎来了多维度突破。虞先濬介绍,外科手术已实现微创化,机器人、腔镜手术在保证根治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少了创伤。目前,个体化治疗提升了疗效,通过CA199等标志物筛选特定患者群体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实现了“量体裁衣”。更令人振奋的是,内科治疗正迈向精准化,基因检测指导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初现曙光,尤其是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相比传统化疗,使中晚期患者生存获益翻倍,且毒副作用更小,点亮了新的希望。
科学看待癌症,积极践行早筛
针对“癌症正成为一种慢性病”的说法,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所主任医师吴春晓表示,这反映了癌症可防可治观念的进步。癌症本质上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发展过程漫长,从正常细胞到癌细胞通常需数年甚至数十年。据上海最新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常见癌症诊断早期比例已达42.8%,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升至61.6%。“应抓住癌变过程‘慢’的特点,通过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癌症防控目标。”吴春晓说。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所主任医师吴春晓(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那么,普通市民应如何做好早癌筛查?吴春晓指出,“肿瘤早筛查早诊治”是投入产出比极高的癌症二级预防策略。以上海开展的大肠癌筛查为例,筛查出的患者早期比例达46%,五年生存率高达85%。他建议市民:首先要增强防癌意识,主动学习科普知识,例如阅读《上海市民肿瘤防治知识手册》;其次要重视定期体检,每年至少一次,仔细比对历年报告;最后,推荐适龄人群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筛查项目,如大肠癌筛查和妇女“两癌”筛查。他还特别提醒,筛查并非人人同等需要,建议市民先利用“上海疾控健康风险自测”等工具进行风险评估,再针对性地采取筛查措施。
虞先濬表示,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与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给出三大核心健康提醒: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伤害,吸烟是明确的高危因素;其次应优化饮食结构,拒绝重口习惯,避免高热量、高脂肪、过多红肉的饮食模式,遵循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的原则;最后要管控基础疾病,筑牢健康防线,对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肥胖等慢性代谢性疾病进行有效管理,减少其对胰腺的长期损伤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