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改变不了中国教育!”李镇西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了名言。我不太清楚李镇西到底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即使说过,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曾经写过万字文章《系统性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八条可行性路径》,我标题就表述得很清晰,要系统性解决问题,寻求根本解,而不是表象解;要改变目前教育现状;八条路径,而且是“可行性”。但我过于自信了,而且还试图改变“中国教育现状”,显然是不自量力,难道我比李镇西还牛?
现实是啪啪啪地打脸,阅读量不仅没有过万,连千都没过,根本没有谁在意你是否有“系统性”,是否有“可行性”,是否真的有“路径”可循。但我的几篇发牢骚的文章,都接近十万的阅读量。我明白了,人们需要的“情绪价值”,是一个可以发泄的出口,而不是真的解决问题。
何况,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约等于零。
当领导听了我的教育思考,准备开放两口教室作为学生阅览室,我一开始还很高兴,但回来仔细一想,顿生悲凉。当你开放了阅览室,每天作业都写不完的学生,有时间来阅览吗?即使有时间,他们还有阅读的兴趣吗?
他们的阅读激情,大概率已经被消磨殆尽。
我曾经想写一篇文章:“是谁杀死了阅读这么美好的事情?”是的,阅读是多么美好的生命体验,你和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灵魂,高尚的灵魂,有趣的灵魂,多姿多彩的灵魂交往,产生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但这么美好的事物,就被无情地杀死了。
我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发现处处都是死胡同,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路可走。
孩子们还会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吗?你教给他们,他们还愿意接受这些思维方式吗?他们已经习惯了某些简单思维,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改变容易吗?
老师们除了教给孩子们考试,刷题,还会别的教育方式吗?你放开项目式学习,开放式命题,老师们极大可能是连课都不会上了。
家长们会认可吗?绝大多数家长甚至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考试是唯一的教育公平,尤其是针对穷人的唯一公平,这个世界似乎只有考试,别的没有出路。大家都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样最公平,谁都没有意见。

但高认知的家长和高认知的教育者,已经看得非常明白,中国教育这条大船,已经“尾大不掉”,他们选择另起炉灶,选择体制外操作。
教育不是筛选,而是培育。
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
教育不是补齐短板,而是发现孩子的长处,成为孩子的点火者。
教育不是榨干孩子,而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渴望。
教育不是歧视,而是尊重,看见和彼此照亮。
教育不是禁锢,封闭,而是自由,开放,接纳未知。
教育不是单线条思维,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多角度多维度,是系统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育不是害怕犯错误,而是在错误里发现金矿,化解错误,并在错误里寻找新的契机。
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的兴起,就是这种新教育的开端。
在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李希贵以“未来视角”搭建全新教育生态,把“未来教育”构想转化为现实实践。用“学习社区”取代“独立教室”,打破学习的空间概念,建立独立学习区,小组讨论区,将个性化学习融入细节之中。
教师从“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创业者”。
学生的学习任务来自真实世界,如,“造一艘能卖的船”,“办一家可以真实赢利的公司”。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是中国最具未来教育理念的学校之一。
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的学校空间设计,学校的墙壁都可以涂写,处处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安静阅读区,项目实验室,小组讨论区,科技赋能的创客空间等;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多媒体都在强有力赋能教育;全人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杭州的云谷学校,“让每一位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他们的教育宗旨。他们致力于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通过科技的力量,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让东方智慧和世界文明相融合。
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仁爱精神、独立意志、社会担当、终身学习力和幸福感的地球公民。 ”
我们看看他们个个学段的教育核心理念。幼儿园:内心温暖,眼神明亮的精灵。小学:舒展又明礼,好奇又专注的皮实小孩。初中: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积极追逐梦想的阳光少年。高中:充满热情、助益世界的学习者和创新者。
在福州,福耀科技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50名大学生之后,曹德旺又开始注册中学,未来教育又添一股新生力量。
这个赛道上,还有巨量的不满体制内教育,选择自己办学校的家长们。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这样的个性化学校。如美国德州阿尔法学校,源于一个厌学孩子的母亲。每天只上两个小时AI定制课程,据说学习效率翻倍。下午全是自由探索,跳舞,做机器人,拍纪录片。这所学校,没有老师,只有“引导者”,和明尼苏达乡村学校颇有相似之处。国内的一土教育,创始人李一诺要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让教育回归“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本质。他们还设立“森林班”,让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健康成长。
李镇西一个人当然改变不了中国教育,但每一个人都是一股力量,或者是进步的力量,或者是阻碍进步的力量。
但中国教育变革的洪流,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是那些安于现状,不思改变的守旧势力能阻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