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成功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成为贵州首个获此殊荣的乡村。
黄岗村,一座拥有800年历史的侗族古寨,正以“最佳旅游乡村”的新身份向世界讲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故事。这里,五座百年鼓楼与连片吊脚楼相映成趣,“稻鱼鸭共生”的农耕智慧绵延千年,侗族大歌的清泉之音回荡山谷。而在这片活态文化传承的背后,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凯里供电局以“电力密码”为笔,书写着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答卷。
鼓楼灯火——守护侗族精神地标
走进黄岗村,五座木质鼓楼如五颗星辰点缀寨中,每座皆承载着侗族人的集体记忆。鼓楼不仅是议事、庆典的场所,更是侗族“天人合一”生态观的象征。然而,木质结构的古建筑对消防安全极为敏感,电力线路的规范与升级成为守护鼓楼的关键。
“我们率先聚焦村寨消防安全痛点难点,针对黄岗村385户,整改力度达到全覆盖、无死角,从线路规整、设备更新等源头消除用电隐患,彻底解决了村民‘用电忧’。”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凯里黎平供电局岩洞供电所所长高志刚说。
2023年,凯里供电局将黄岗村列为首批消防电改村寨,投入资金完成低压电力线路安全隐患改造,同步推进低压户表分表到户及绝缘阻燃板加装工作。针对鼓楼、禾仓等木构建筑群,凯里供电局采用“绝缘化+隐蔽化”设计,消除“蜘蛛网”式低压电力线路安全隐患,加上该村配置的消火栓、蓄水塘,构建起“人防+技防+制度防”的立体防护体系。2025年,随着10千伏四黄线自愈覆盖工程完成,鼓楼周边故障停电同比下降50%。
“电力改造后,线路‘隐形’了,但鼓楼里的灯光更亮了。”村民陈寿明感慨道。如今,电力设施融入传统风貌,禾仓民宿内,地埋式线路与青瓦木墙浑然一体。每逢节庆,鼓楼内侗族大歌对唱、踩歌堂舞蹈,灯火与歌声交织,成为游客镜头中最动人的文化符号,800余年历史的地标在稳定电力中焕发新生。
稻鱼鸭田——点亮生态农耕图景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电力让农田‘活’了起来。”黄岗村返乡青年吴显金说。他创办的合作社通过电力驱动的自动化设备,将香禾糯产量提升30%,并开发出稻田鱼系列美食产品,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稻鱼鸭共生系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并非简单的“稻、鱼、鸭共存”,而是侗族人数千年来与自然达成的“生态契约”,主要区域覆盖黄岗村300亩稻田。
据陈寿明介绍,春耕时节,侗家人将鱼苗放入水田,待秧苗返青,再引入雏鸭。鸭子啄食害虫与杂草,鱼群啃食螺蚌,其粪便与鸭粪又为稻田提供天然肥料。这种“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模式,形成了闭环的生态链。
然而,传统农耕与现代旅游的融合,对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稻鱼鸭”种养基地灌溉需要,凯里供电局升级供电设备,保障抽水机、增氧机等设备24小时稳定运行。同时,为基地配套的冷链物流中心提供双电源保障,确保稻米、鱼干、咸鸭蛋等农产品快速出山。2024年,基地年产稻米40万斤、鸭蛋50万枚,电力支撑的“糯鱼鸭系列”旅游商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侗族大歌——唱响非遗传承新声
“饭养身,歌养心”,侗族大歌是黄岗人的精神血脉。然而,要让千年歌谣在新时代“传得开、留得住”,电力保障至关重要。
2025年“香禾糯节”期间,连续三天的侗族大歌展演吸引万名游客,贵州电网公司凯里供电局团队全程值守,确保灯光、音响零故障。“以前担心停电影响表演,现在供电所主动上门服务,我们只管唱好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成龙说。
为满足游客和村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要,贵州电网公司凯里供电局组建“侗+汉”双语电力服务队,贴心开展双语服务。岩洞供电所客户经理主动加入村微信群,定期走访,精准对接村民及文旅项目用电需求。据了解,今年以来该村开展用电安全检查29次,解决用电问题46项,供电可靠率达99.9%以上。
当夜幕降临,黄岗村的鼓楼灯火通明,大歌声声绕梁,稻田里的鱼儿跃出水面,鸭群归巢的剪影映在木窗上。这座800余年历史侗寨,在电力的守护下,正以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传统与现代可以共生,保护与发展能够共赢。正如村民陈寿明所说:“电来了,山外的客人来了,我们的好日子也来了。”
通讯员 陈举 蔡兴文
编辑 贾鹏
二审 王浩
三审 王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