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交通治理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需要各部门、各层级高效联动。”在11月20日下午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交通委主任李军会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北京“大交通”体系的建设,核心就是从过去相对分散的管理模式,转向构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市交通“一盘棋”的系统治理格局。
李军会说,在横向协同层面,北京市交通委着力打破行业和部门壁垒,联动公安、城管、重点站区管委会等多个部门握指成拳,形成合力。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正在推进的四环路大修及环境提升工程,我们创新实践了‘两个一体化’的大修方式。”李军会说,一方面是“一体化设计要素”,这不只是一次道路维修,而是以道路线性空间改造为牵引,同步提升沿线通行能力、技术状况、路域风貌、安全防护、智能交通等,实现“交通提效、生态提质、城市提能”多重效益。统计数据显示,东四环完工首周,日均车流量增加15%、平均车速提升13.6%。
另一方面是“一体化组织实施”,北京市交通委充分发挥大交通、大统筹、大协调作用,成立市级工作专班,与城管、园林绿化、水务、属地政府等多部门协同配合、统一调度。这种协同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反复掘路、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成本、最大范围降低社会交通影响,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效果及综合效益。
在纵向联动层面,北京交通部门充分发挥市、区、街乡镇三级力量,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具体而言,李军会表示,在市级层面要充分发挥“委”的作用,进一步强化统筹谋划、组织调度、督促落实、考核评价职能,比如制订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行动目标,建立5方面、17项措施的治理体系,逐年分解整治提升任务,协调各区加快推进,并组织逐桥逐点位检查验收,确保工作高质量完成。区级层面则聚焦打通断头路、停车设施建设、交通秩序乱点整治等专项任务,形成了比学赶帮的生动局面。
“我们的交通治理离不开街乡层面,所有的治理都要街道乡镇来落实,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层自主性。”李军会说,在街乡镇层面,依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因地制宜、精准诊断本区域交通症结,“一街一策”推动治理,以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为典型示范,带动出现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五精五治法”打造“不停车胡同”、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四个一”做法整治五棵松周边交通秩序等一批经验做法。
李军会还表示,北京的“大交通”治理更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参与和努力,“广大市民是最主要的交通参与者,也是交通治理成果的受益者,更是交通治理成效的评判者。”
李军会说,北京的“大交通”,不在于规模大,而在于治理格局和体系设计的完善,体现了从分散管理向系统治理、从“一刀切”向精准施策的转变。这套纵横交织、协同联动的体系,正让北京的交通治理朝着更精细化、系统化方向开展,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大家的出行环境更便捷、更顺畅、更绿色。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