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逾10亿元的综合物流旗舰仓投运,实现从“港到港”到“端到端”关键一跃
马士基在临港布下一颗“超级棋子”
11月20日,临港最大、最新、最先进的综合仓储设施正式投运。
这一蓝白色调的巨型连体建筑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靠近东海大桥处,是马士基投资10亿余元最新打造的综合物流旗舰仓,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仓储面积近15万平方米。它不仅一举成为这家航运巨头在华最大的仓储物流项目,更成为企业高效服务中国以及链接世界的新起点,是马士基从“港到港”向“端到端”战略转型的关键一跃。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外资航运巨头为何重金押注上海?
马士基的战略支点
从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办公楼的窗户向外望去,东海大桥蜿蜒向前,尽头处便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区。
“这是中国出口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进口的‘第一公里’。现在,客户不用担心这一公里了。”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丁泽娟说。
旗舰仓不仅位置上处于“近水楼台”,更有政策上的开放优势——它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借助制度创新优势,可享受多项创新和简化的监管政策支持。
在这里,海关围网变得“无感”。马士基将获批实施分类监管政策,保税与非保税货物可同仓存放,并支持两者在区内直接转换状态,无需进出卡口。
比如,对出口企业来说,出口商品抵达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即视同出口,企业可立即办理出口退税。而传统模式下,出口货物抵达港口后还要等待匹配船期,出运后企业才能获得退税。对进口商而言,货物抵港后可快速转移至保税仓,等消费端订单确认后再清关发货。
打通这关键的“一公里”,意味着企业无需提前备货,可以把决定留到最后一刻,灵活性大幅增加,物流成本大幅减少。这意味着,供应链弹性将大大增强。
未来,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可以打造成中国进口及出口分拨中心、跨境电商履约中心,还可以成为区域及全球分拨中心——通过马士基与赫伯罗特组建的“双子星”网络,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货物将转运至上海港这一国际枢纽港进行集散,再通过大型集装箱船发往海外其他枢纽港,分拨至全球市场。
上海港的新增长极
业内人士认为,马士基打造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
今年8月,上海港单月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2万标准箱,创月度吞吐量新高。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周勇在介绍新纪录诞生的背景时提到,今年2月马士基与赫伯罗特的“双子星”航运联盟开始运营,为上海港箱量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港是“双子星”全球航线网络中少数几个主要枢纽港之一,由此,更多周边国家的货物通过上海港这个枢纽进行中转,大幅提升了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箱量。
近几年上海港积极寻求新增量,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港国际中转箱量超过7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超两成,是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准箱港口的重要支撑。
提升国际中转箱量,除了靠整箱中转外,集拼业务也是关键。今年上半年,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国际中转和集拼箱量已达269.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0.6%。
“我们与马士基、德迅、美设等全球领先企业深化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国际物流企业在上海设立中转集拼中心。”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航运业的转型标杆
此外,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也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引领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的新标杆。
“命名为‘旗舰仓’,是因为它运用了当前最新的智能化技术,进行了最新的碳中和探索,具有标杆性意义。”马士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技术和探索将复制到全球。
马士基投入重金把“全球标杆”放在上海,亦体现外企对上海、对中国的长期信心。如今中国市场已是马士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虽然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革,但来自客户的反馈显示,整体货量仍不断增长,长期看好的态度并未改变。
而上海也不会辜负这份期待。“短短两年时间,我见证了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从破土动工到现在正式投用。这是蓝图到实景的‘临港速度’。”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所创造的“临港速度”,正是中国、上海坚定拥抱世界,与各方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的“开放态度”。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