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量子计算已然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破局发展的关键。在药物研发上,量子计算可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实现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定位”的飞跃。在精准医疗上,量子计算可基于个人的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数据,开启“千人千面”的诊疗新阶段。在疾病预测与预防上,量子计算可整合个人的基因数据、生活习惯、环境因素,构建“未病先防”的健康盾牌……
11月13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主办,玻色量子承办,广州国家实验室大湾区生物信息中心协办的首届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科技峰会在广州举行。会上介绍,广州已谋划落地21个量子医疗应用场景,助力精准医疗。

揭牌“广州市人大未来产业联系点”
什么是量子计算?简单来说,量子计算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它利用微观粒子的特殊规律进行计算,其核心计算单元是“量子比特”。
和传统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在处理海量信息时能够实现并行计算。可以这样想象:两种计算机同在一个大迷宫里找出口,传统计算机需要一条路一条路去试,而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走遍所有路径。
因此,量子计算在处理药物设计等特定复杂问题时,有着远远超越传统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放在生物医药与医疗资源丰富的广州,有极大的落地空间。
“广州拥有全国领先的医疗资源,是海量临床数据、顶尖医疗机构和专业人才聚集的‘黄金三角’,为量子科技落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铁钢介绍,目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已联动广州移动、玻色量子,联合中山三院、市疾控中心等10余家单位,积极谋划落地21个量子医疗应用场景——从甲流病毒的变异预测,到慢乙肝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算法优化,从mRNA疫苗设计的效率革命,到耐药抗生素的创新研发,量子技术正突破传统计算的“算力瓶颈”,让“精准医疗”从理念变成可触摸的民生福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副总经理赵亮表示,中国移动作为量子通信“国家队”主力军,已建成国内首个多路线并网的“五岳”量子计算云平台,拥有多技术路线算力支撑、全栈量子算法工具、量子加密安全保障等成熟的量子能力。广州移动积极落实量子产业的发展要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平台支撑、打造生态共荣体,积极推动量子产业发展。
“广州市人大未来产业联系点”在会上揭牌,旨在搭建一个政企沟通、政策传导、成果转化的高端平台,直接链接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创新企业与人大代表,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有力支撑,为广州市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注入制度动能。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所、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中山大学药学院、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联合参编的“量子计算+生物制药产业与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在会上正式发布。
现场还发布了广州首个量子计算平台——“埔德”专用量子科学计算平台,旨在打造国内领先的量子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州市企业、科研机构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量子计算服务,推动量子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量子计算机工厂已落地深圳南山
“量子计算是下一次科技浪潮的首选算力工具,可以解决复杂系统优化问题和微观世界相互作用问题。”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云能力中心副总工程师钱岭说。
玻色量子的算法专家陈少波介绍,玻色量子自研的相干光量子计算机是一种专用的求解伊辛模型的量子计算机,由光量子态制备、光量子存储器和测控一体机三个核心模块组成,具有极高的并行计算能力和快速求解能力。
截至目前,玻色量子已与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药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大幅提高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发现效率。
广州国家实验室大湾区生物信息中心教授李亦学介绍,在处理复杂的单细胞组学数据时,传统方法遇到瓶颈,其团队和玻色量子的合作引入了一种新思路,把量子计算的高效采样能力和经典模型结合,用更符合生物规律的分布来改进模型,从而突破了原有局限。
“简而言之,在生命科学、生物制药等领域,量子计算机相比经典计算机更有优势,能算得更精准,比如筛选出更多的药物分子或者细胞亚型。”玻色量子创始人、COO马寅介绍,今年8月,玻色量子正式发布了自研的全国首个量子玻尔兹曼机(Quantum Boltzmann Machine,QBM)及开源编程套件。这是玻色量子在“量子计算+AI”领域领先实现专用量子计算实用化突破的关键成果,以AI制药为首个“爆款场景”。
据了解,玻色量子自建的“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已落地深圳南山区,即将正式运行投产,年产量有望达到30台。这标志着玻色量子的实用化相干光量子计算机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逐步走向“产品交付”和“商业变现”。
南方+记者 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