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11月14日,垦利区 “聚力民生攻坚 实现福祉跨越”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文体生活专场召开。垦利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宁,区商务局副局长陈雪奎,区文旅局党组成员、三级主任科员李敏等出席发布会,围绕文旅惠民举措、文化遗产传承、消费促进成效等热点问题,向媒体记者作详细介绍,全面展现垦利区在文体生活领域增进民生福祉的显著成果。

文旅惠民精准发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发布会上,于宁详细介绍了垦利区文旅局以“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为主线,在公共服务升级、文化遗产传承、文旅产业赋能三大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公共服务方面,垦利区突破传统模式,打造了植物园城市书房、“渔海船说”暖心驿站等2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成3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其中,植物园城市书房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将于11月底对外开放,该书房面积215平方米,融合阅读、非遗、文创、社交互动等多元元素,配备自助借还机等智能设备,将开展艺术鉴赏、传统手作体验等活动,植入文创零售、饮品等业态,打造可亲近、可参与的城市文化客厅。
文化惠民活动亮点纷呈,全年开展“四季村晚”、城市音乐会等特色活动930场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杨庙社区获评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让垦利成为全市唯一连续3年入选“全国村晚” 示范展示点的县区。在服务模式创新上,“艺心为民”公益培训开设64门特色课程,培训学员2.18万人次;创新推出的“文化夜校”采用“点单+订单”模式,组建30人专业教师队伍,覆盖艺术熏陶、传统技艺、实用技能等六大领域,已举办7期课程150班次,服务2450余人次,以公益普惠属性点亮市民夜间文化生活。此外,全年计划开展的641场文化惠民演出已完成580场次,进度达90%,“进千村乐万家”“欢乐黄河口”等品牌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
遗产传承守正创新,文脉产业双向赋能
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垦利区实现保护与活化的有机统一。文物保护成效显著,完成海北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出土残件约200件、灰坑170处,为考证遗址内涵提供重要支撑;博物馆创新“展览+音乐会”“夜游博物馆”模式,接待群众1.2万人次,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非遗活化成果丰硕,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人、区级20人,“黄河古道鲜鱼汤”入选山东省百种非遗美食名单。通过举办65场非遗展示展销活动、推出“黄河口非遗三日游”线路等举措,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超100万元,其中“黄河口非遗三日游”吸引省外客源占比达60%,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完成吕剧电影《新房(暂名)》拍摄,创作《渔海谣》《黄河口奇遇记》等6部剧目,其中儿童剧《黄河口奇遇记》8场展演吸引3.3 万人次观看,让本土文化魅力持续绽放。
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为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流动,垦利区商务局推出多项硬核举措,实现商旅文体深度融合。政策驱动方面,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四大领域全面推行“以旧换新”,财政补贴比例达 15%-20%,汽车最高补贴2万元,通过“云闪付”小程序实现线上全流程操作,累计发放补贴超1.2亿元;联合20余家重点品牌家电打造“焕新服务联盟”,“上门拆旧+送装一体”服务实现辖区全覆盖。场景创新方面,联动文旅部门打造特色消费场景矩阵,红光赶海拾贝节、稻田画观光、黄河口大闸蟹美食季等活动吸引游客超十万人次,带动住宿、餐饮、零售消费增长5%以上;依托村BA篮球赛事、黄河口马拉松赛推出优惠套餐,拉动消费超百万元。智慧商圈建设持续升级,胜锦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配齐18种基本保障业态,接入智慧城市平台,实现居民“足不出圈”享受一站式综合服务。
与此同时,垦利区以品牌塑造和宣传推介激活文旅消费潜力。打造“黄河入海・大美垦利”文旅品牌,推出10款主题文创产品,让城市文化可感可带;高标准承办“5・19中国旅游日”山东分会场活动,举办“‘垦’定好玩‘利’刻出发”等特色活动31场次,“黄河口鸟浪”短视频大赛线上浏览量破100万次。通过多平台发布宣传内容230条,全网总播放量达849.3万次,赴天津、香港等地开展5场文旅推介会,吸引港澳、新加坡等地40余位入境旅游商行及9批次旅游团到访,实现入境旅游破冰。“十一”假期期间,垦利区推出3条特色旅游线路、6大文旅活动,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57.12万人次,同比增长 27.07%,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态势。
下一步,垦利区将持续优化文旅产品供给,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消费促进政策,让文体惠民更有温度、产业发展更有活力,为民生福祉跨越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上一篇:加码!萧山新一轮消费券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