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龙翔 本报通讯员 钟恒瑞
风光旖旎的上海杨浦滨江,一架警用无人机腾空而起,掠过跨江大桥的车水马龙和市井街巷的人间烟火。正执行巡飞任务的倪嘉辉不禁感慨:“每一帧画面都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美好。”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公安交通管理一线的基层交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管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用新技术装备赋能交管工作,创新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方案,让那抹“警察蓝”成为阳光下的温情守护。
科技利刃巧解交通顽疾
2021年,倪嘉辉在一次活动中看到无人机拍摄的俯视画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浮现:“无人机能不能成为空中‘千里眼’?”
倪嘉辉自费买来无人机,仔细琢磨学习操控技术,同时开展项目报备审批工作。他从最基础的起飞降落练起,1个月后熟练掌握了环主体绕飞等技巧。很快,杨浦分局警用无人机应用1.0版上线,重点路段事故主动发现率提高80%,车流通行效率也大大提高。
2023年,倪嘉辉提出更大胆的想法——利用无人机辅助处理交通事故。他梳理了30余家保险公司信息,两个月内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开会50余次,最终成功协调各保险公司对警用无人机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达成统一标准,实现“事故处理、责任判定、保险理赔”全流程办理,接处警速度提升约35%。
2024年,倪嘉辉和同事将警用无人机“快处易赔”迭代升级为2.0版,迄今已成功处置5300多起简易交通事故,平均用时不到20分钟,节约6000余人次警力。
源头治理打通拥堵节点
五角场环岛是上海市车流量最大、路网最复杂、商业体最密集的路口,工作日车流量可达12.6万辆次,加塞、逆行等现象严重。
为了打通这个交通堵点,倪嘉辉走访了300余个点位,巡线丈量了5条主干道、18个路口,详细分析了50多万条基础数据,梳理出4个重要拥堵点。最终创新提出“圈层控流”理念,将五角场交通枢纽划分为“核心区、控制区、分流区”,分区施策,层级卸力。
三管齐下后,五角场地区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整个区域车流量提升7.5%的情况下,平均车速提升12%,车均停车次数下降50%。
解决完“圆心”问题后,倪嘉辉开始考虑“圆面”。在五角场东侧,共青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出现的拥堵引起了倪嘉辉的注意。他牵头开通免费接驳的“森林直通车”,引导约20%的自驾车主使用公共交通入园;同时,为公园游客协调限时开放拓展约750个停车泊位,大大缓解了游客停车难。
五角场北侧的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集聚着5000余家企业、10万余名员工,晚高峰拥堵成为常态。倪嘉辉实地踏勘后,建议调整周边3处路口信号灯配时,同时协调网约车平台,试点错峰打车、分区上车,还新增7处临时停车点,极大缓解了交通拥堵。
“棉鞋+头盔”焐热执法温度
在日常街面交通执法中,倪嘉辉发现不少当事人对民警的纠违教育、行政处罚“口服心不服”。这更让倪嘉辉意识到,“交通执法要以执罚为末,以正心为本。”
“不要和我讲‘大道理’,要罚就罚,罚完了我好去送下一单。”外卖小哥小杨因不戴头盔被倪嘉辉拦下后,情绪激动。
倪嘉辉留意到小杨脚上穿着一双破棉鞋,便从这双棉鞋聊起,原来小杨多拉快跑是为了赚钱供妹妹上大学,他的旧头盔因破损无法佩戴,但舍不得买新头盔。
找到亲情突破口后,倪嘉辉告诉小杨,小头盔关系大安全,只有他安全了,妹妹才能安心。最终小杨认识到错误,主动缴纳了罚款。
当天下班后,倪嘉辉自掏腰包买了一顶新头盔,送到了小杨所在的外卖站点,并亲手为他戴上。
今年春节期间,倪嘉辉特意带队到站点,为外卖骑手送上了暖心礼包。现在,该站点160多名外卖骑手每天上岗的必修课就是交通安全,骑手交通违法率下降了85%。
倪嘉辉的“教科书式执法”兼顾“法、理、情”,经他纠违教育过的违法行为人“二次违法率”低于3%。他还探索出“属地+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组团式服务模式,年均开展普法活动500余场,累计覆盖群众12万人次。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