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新闻引发热议:14岁的初中生偷转父母37万,都充值到游戏里去了。

37万,好家伙,爸妈辛苦多少年攒的钱,孩子一下子嚯嚯没了。
而沉迷游戏、以至于大把充值的孩子,不在少数。每年在全国各地的互联网法院,关于“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的案件都很多。
虽说游戏也有给人带来娱乐、快乐的价值,但当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孩子沉迷其中时,家长们也不得不为此发愁。
有孩子沉迷游戏里的即时快乐,最后被家长无奈送进“戒网瘾”学校,“我们也想好好教,可实在没办法啊。”
有孩子把游戏当做社交的手段,“如果不玩游戏,跟同学没话说,也没人跟我玩。”
今天,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沉迷游戏的孩子和背后的家庭,和大家分享:孩子如何一步步沉迷游戏的?家长怎么做才能把孩子从游戏里拉回来?

1
从个体失控到群体蔓延
沉迷游戏的孩子怎么了?
14岁的宇航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里的游戏角色正激烈厮杀,耳机里传来队友的呼喊与游戏音效,将客厅里母亲的叮嘱彻底隔绝在外。
这样的场景,从暑假开始就成了常态——
除了吃饭睡觉,宇航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游戏里,连开学后也偷偷把手机藏进书包,课间在厕所里组队,周末更是钻进网吧彻夜不归。
宇航的网瘾,是从疫情期间开始的。那时居家上网课,父母为了方便他学习,给他买了台新电脑,却没料到,这台电脑成了他沉迷游戏的开端。
起初只是课后玩半小时,后来逐渐失控,网课开着后台,他却在偷偷打游戏;作业拖着不写,总在说“打完这局就做”,结果一局接一局,直到深夜。
暑假里,宇航更是彻底放飞,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母亲喊他吃饭,他要等游戏结束才肯起身;父亲想带他去公园,他头也不抬地拒绝。
有次母亲强行拔掉网线,宇航情绪激动地摔了鼠标,对着母亲大喊:“你别管我!”

开学后,宇航的网瘾变本加厉。他把手机藏在校服内侧的口袋里,课间躲进厕所打排位赛,上课铃响了才匆匆结束回班级;放学谎称去同学家写作业,实则钻进网吧,直到晚上十点才回家。
班主任多次找家长谈话,说宇航上课走神、作业不交,甚至在课堂上偷偷用手机玩游戏。父母又气又急,没收过手机、断过网、甚至打过他,可都不管用。
没收手机,他就用零花钱买二手的;断了网,他就去网吧;挨打时他认错,转头又故态复萌。“我学习也学不出名堂,还不如打游戏段位高,打游戏比学习高兴。”
走投无路的父母,在网上看到“网瘾学校”的广告,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把宇航送了进去,可没过多久,就后悔了——宇航在那所“学校”受到身心双重的摧残,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抵触。

与此同时,在几百公里外的乡村,读六年级的阿成正捧着奶奶的老年机,盯着屏幕里卡顿的游戏画面皱眉,他盼着爸妈下次回来能给换个新手机,这样不仅能玩更流畅的游戏,还能和班里同学有更多共同话题。
如果说宇航的沉迷是个体的失控,那阿成所在的乡村小学,游戏沉迷则成了一种群体现象。班里40个孩子,有30多个都玩同一款手游,下课铃一响,大家就围在一起讨论“英雄出装”“段位升级”,没玩过的孩子会被排挤。

阿成的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管不住他,他就用奶奶的老年机玩游戏。
屏幕小、网速慢,玩一会儿就卡顿,可他还是玩得津津有味。有次视频通话,他跟妈妈说想要个新手机,“同学的手机都能玩高清画质,我的老卡”。妈妈没答应,他还闹了好几天脾气。
“不玩游戏,跟同学没话说,也没人跟我玩。”在缺乏父母陪伴、娱乐方式单一的乡村,游戏成了孩子们的社交通行证,也成了他们打发孤独的“解药”。
无论是宇航的极端沉迷,还是阿成所在群体的“跟风沉迷”,背后都藏着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宇航在游戏里寻找掌控感,以此逃避现实中学习的压力;阿成在游戏里寻找归属感,以此填补父母缺席的孤独。
而强硬的干预,只会让孩子更依赖屏幕里的世界。
2
“治网瘾”路上的盲目与迷茫
“怕孩子痛苦,更怕ta一直沉迷”
宇航被送进网瘾学校的第三个星期,母亲偷偷去看他,隔着铁门,她看到儿子瘦了一圈,眼神里没了往日的活力,反而多了几分胆怯。
那天晚上,母亲失眠了,她想起送宇航去之前,学校老师说“能帮孩子戒掉网瘾,回归正常生活”,可现在看来,孩子只是被强制管控,根本没有真正改变。
没过多久,她就把宇航接回了家,可问题依然没解决。宇航回家后,虽然不敢再明目张胆地玩游戏,却变得沉默寡言,要么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要么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
这次失败的“戒瘾”经历,让宇航的父母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他们开始在家长群里求助,发现有类似困扰的家长不在少数。
有家长说,为了让孩子戒网瘾,带孩子去看中医,喝了三个月的中药,孩子的网瘾没戒掉,一喝中药就不停呕吐;
有家长带孩子去“拒学门诊”,医生建议减少游戏时间,多陪伴孩子,可家长尝试后发现孩子根本不配合,一没收手机就哭闹;
还有家长效仿“戒网瘾学校”的做法,把孩子关在家里,结果孩子偷偷从窗户翻出去,跑去网吧。

家长们聚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失败经验”,语气里满是无奈:“我们也想好好教,可实在没办法啊。”
宇航的母亲也曾尝试过“温和沟通法”。她跟宇航约定每天玩一小时游戏,可到了时间,宇航总央求再玩十分钟,最后拖到两小时也不肯停;她想带宇航去参加亲子活动,宇航却不情愿。
有次她偶然看到宇航的游戏账号,发现他在游戏里有很多朋友,他们一起组队、聊天,还互相送虚拟礼物,而在现实中,宇航几乎没什么朋友。
“我有点意识到,宇航沉迷的可能不仅是游戏,而是游戏里的社交圈。在那里,他能得到认可和陪伴,这是现实中缺失的。”

“可明白这一点后,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要上班,没时间一直陪他,怎么才能让他从游戏里走出来?”
家长们的焦虑与盲目,恰恰反映出当下孩子“戒网瘾”的困境。当社会把游戏沉迷当成一种“病”,家长就会急于寻找“特效药”,却忽略了孩子的沉迷,本质上是对现实环境的逃离。
无论是送网瘾学校、喝中药,还是关在家里,这些方式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孩子为什么要躲进游戏里?他们在现实中缺少了什么?只有先弄清楚这些,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
3
从屏幕到现实
我和孩子的话变多了
阿成的转变,始于父母一次偶然的尝试。
去年年底,阿成所在的小学来了一位研究生支教老师,她发现孩子们沉迷游戏的问题后,挨个给家长打电话:
“要多跟孩子沟通,哪怕再忙,每天只打十分钟电话也是可以保证的吧”,还提醒他们“不要只问学习,多听听孩子说什么,听听他们每天都是怎么度过的”。
起初,父母只是听老师的建议“例行公事”。每天晚上八点,妈妈准时给阿成打电话,问他吃没吃饭,写没写作业,阿成也只是敷衍地回答。
“直到有一次,我跟他说,在工地上看到一只小狗,跟他很小的时候,我们养的那只很像。”阿成突然来了兴致,跟妈妈聊了很久,从小狗聊到学校的趣事,还说起班里同学玩游戏的事。

“从那以后,我们的通话变频繁了,内容也更丰富了。他爸爸会跟他说学会做的新菜,我在厂子里做些手工活,别人夸我我也跟他讲。”
阿成也开始主动跟父母聊天,有次他说,游戏里的队友总是在吵架,妈妈趁机告诉他,“现实中跟同学相处,要多包容,就像你玩游戏时会让着队友一样。”
阿成并没回答,但行动证明他把这些话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慢慢地,阿成玩游戏的时间变少了,以前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现在会帮爷爷奶奶喂猪、扫地,周末还会跟同学去田里捉虫子、放风筝。过年父母回家,他跟妈妈说:“跟你们聊天,比玩游戏有意思。”
阿成的变化,印证了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游戏沉迷往往是孤独的替代品,当父母通过电话传递关爱,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乎我”时,他们就会逐渐从屏幕里走出来,转向现实中的生活。
这种转变,不是靠强制戒断,而是靠情感连接。当孩子在现实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自然就不会再依赖游戏。

而当下主流的教育方式,也正在从“对抗式戒瘾”转向“理解式引导”。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沉迷游戏,本质上是心理需求的错位满足。有的孩子是为了逃避学习压力,有的是为了填补情感空缺,有的是为了获得同伴认可。因此,解决游戏沉迷的关键,不是禁止游戏,而是满足需求。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当他们在现实中获得这些,就不再盲目沉溺于屏幕里虚拟世界的即时快乐,而是:
从屏幕里走出来,拥抱真实、鲜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