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嘉宾
张天兵 德勤中国消费行业主管合伙人
讨论嘉宾
蔡 云 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分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罗臻毓 越南南龙地产CEO,桉得资本董事长、CEO
罗韶颖 东原致新、东原仁知董事长
周颂明 光大安石资管总裁
张天兵:谢谢主持人。在消费行业的讨论中,我们作为商业从业者来说,只能在宏观环境之下寻找一些结构性机遇。
为什么是结构性机遇?德勤长期跟踪了几十个赛道、几百家上市公司,过去几年我们发现,虽然宏观偏弱,但是跟踪的赛道中大概有三分之一还是有增长的,有的甚至是百分之二十、三十的增长,还是很不错的。
可见,在任何一个赛道,即使是最差的赛道,都有非常好的企业。
三分之一赛道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宠物经济、银发经济、健康经济、单身经济等,大概有九个结构性的机遇,包括IP情绪价值带来的IP经济,还有休闲、旅游等,对于商业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各个赛道内来看的话,比如运动赛道,安踏系列就非常好,但是耐克、阿迪等传统跨国品牌,反而挑战就比较大。所以同样一个行业,都会有头部的企业。

今天讨论的议题有三个,我们把其中两个放在一起讨论,一个叫“寻找新玩法,消费需求的激活与提升”;还有一个是“打破商业边界,多元生态共生模式探索”。
先从蔡会长开始,每位嘉宾都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消费激活端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蔡云:在座的几位朋友都是我们商业年会的老朋友,而且都是有实操经验的,我只是纸上谈兵。
我个人及所代表的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分会,对消费激活的理解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认知的不断提升,对生活品质要求提升,整个消费市场可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购物中心拿什么去应对现在这样的挑战,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原来我们想用“十八般武艺”,比如声光电、高档消费、坪效提高等,但在当前形势下可能都不行了。所以,激活市场在于我们对市场的理解,对市场的手段、措施和方法。
罗臻毓:从零售和商业的角度,基本上走到尽头的关键还是人,重点就是怎么理解人,怎么抓住消费者或者是购买者的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实是给予我们一个机会,服务我们,赋能我们,怎么利用科技去了解人、服务人或者是成就人。
刚才王磊总也提到了,可能现在更注重的是经营,更注重的是私域流量,更注重的是体验。这些变化对于零售、商业不动产而言,基本上就是产生了一种很不同的理念跟观念。
传统的零售模式就是拼流量、拼空间,这些现在已经不够了,拼品牌可能也是不够的。所以说,怎么抓住新一代消费者的心,更能使我们从零售或是不动产的角度创造更大的价值。
下一个议题讲不动产,我再分享从不动产的角度怎么看价值重心的转变。但是从零售的角度来讲,大家要从一个平台或是生态系统出发,去看怎么更好的抓住消费者的心。
罗韶颖:激活市场的话,虽然现在市场情绪还是比较低迷,但是我之前看过一个数据,在一堆国家的零售总额排名中,中国排第二,而且明显超过整个欧盟的总额。
后面我想了一下,也对,毕竟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只是一二线城市就已经有4亿人口,总的消费力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还是要有信心。

总数在这里,要是能激活起来还是有钱的。虽然大家都在喊没钱,但口袋里是有钱的,只是不想花、不敢花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激活,靠国家给到更多的安全感,大家才敢将口袋里的钱拿出来花。
我们作为从业者,只是在这个大的市场里找到哪些人更有钱,并没有用。我以前经常给商业地产同事举例:我爸妈挺有钱,但是真的一双鞋可以10年不换,20年前的东西还收在那里,等着什么时候用。所以,有钱不等于说肯花钱,还是要找到那些不但有钱而且肯花钱的人。
我觉得现在就有两个群体符合要求,一个是已经空巢的中年初老人群,他们的经济负担变宽松了,收入结构也已经达到了人生峰值。
张天兵:而且这里面的一批人,就是现在正要退休的这批人,是中国改革开放二三十年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现在家庭财富积累的最主要一代人,现在年轻的Z世代,很多还得要靠他们。
罗韶颖:你说的很对。他们现在因为年龄变化、健康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后果就是一定要消费。然后,家里的二代可能很多也要靠他们,要为家里的二代甚至三代进行消费。
第二个群体就是年轻人的群体,年轻人是荷尔蒙驱动,哪怕再宅、再孤独,整体来讲还是最愿意花钱、有动力花钱的。而且有很多年轻人,只要想花钱、有动力花钱,他就一定可以找到钱。
在座不知道有没有打CSGO,最近游戏装备市场连着两天腰斩,结果年轻人社群里一片哀嚎。真的是有很多年轻人靠炒游戏装备,或是叫投资游戏装备来谋生的,这些都是我们这代人很难想象的年轻人搞钱的方式。
张天兵:你讲到了我这两年在研究和跟踪的一个重点,我相信对在座各位,尤其是商业地产和地产开发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刚才我们九个结构性机遇中提到的银发经济和宠物经济,宠物经济大家都知道增长非常快,接下来中国大概有4000万的婴儿出生,但是宠物有7000万。
所以宠物市场很大,银发经济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潮流。最大不同点在于,宠物经济市场结构非常清晰,大家都知道投什么,知道怎么参与。但是新银发经济还是一个蓝海市场,还需要不断界定这个行业到底怎么样发展的过程。
接下来有请光大安石的周总,您的视角怎么看?
周颂明:激发需求,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在哪里?别人为什么到我这消费?理由是什么?比如说规模特别大,内容丰富;有些规模比较小,但几个方面的业态做得比较好,总要有特殊的一些理由,比如一些场景结合得非常不错。
另外就是情绪价值,比如说粉丝经济,大家搞活动,应援粉丝团过来,把明星的物料陈列在场内,一群人一起搞活动,类似这种,大家愿意为这个去消费。

现在产品更新迭代非常快,不管是餐饮还是零售,一代店、两代店的装修更新非常快。还有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不仅仅是内容,都是可以激发消费的。实际上,在这方面会花更多的心思,新的内容怎么挖掘?场景怎么样打造?这是我所看到的,可以重点是考虑的一方面。
张天兵:商业来说的话,传统商业模式是以商品购买为主要目的,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商业模式叫迪士尼模式,目标是去玩或者体验,这就跟场景非常相关了。现在你们看到什么样的场景,会是比较能够吸引人去的?
周颂明:我们现在一般要求是从外到内,包括整体的外立面、灯光、景观、商业氛围是一体化考虑的。原来是各归各的,后面是一起改造,所以整体考虑的前置和融合是比较重要的。
接下来是大量的运营,比如说现在比较火的IP是什么?它的客群跟商场是不是契合?当然商品也很重要,商品是A类商品还是哪一类的,丰富度怎么样?因为不同人群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包括年龄层次,所以我们要根据定位人群的需求来考虑,这样才能激发他的消费欲望,他才愿意去。
张天兵:我想就这个话题再谈深入一点。从外到内、从外立面到整体设计,更多的是从建筑的印象来看,但是不是可以再扩展延伸一点?因为吸引人的有可能是商业体内部的内容,也有可能是商业体周围的内容。
罗韶颖:结合我自己的观察和我们公司的一些实践来看,软件方面,我们作为开发或者运营的角色,只能做公区,但是今时今日每一个店里面既是硬件也是内容,甚至是传播的素材。
但我们会注意到,很多传统的零售或餐饮店主,他们的理念、想法还是很传统。我们花很多心思打造公区的场景、氛围、审美、体验,但一到他们的门店,都不用进去,一看就是脱节的。
所以我们公司有一个全生态能力,其中就会有精装修公司、商业改造公司。商户的装修方案,我们项目总是要审核的,审核不通过的话,我们会把自己的商业改造团队和精装修团队推荐给他,一般来讲都是会接受的。
运营团队的状态会非常关键,遇到少数商家偷偷摸摸还是要按原来的想法去做,围着工棚,挡着不让看,想既成事实。我们同事爬进去一看,马上找到那个商户大吵一架,没有办法,逼着改,这件事我觉得蛮经典的。
这件事就是说,你要对整个场子里面所有的东西负责,包括所有的审美、体验、内容呈现,项目总就是要负责的。
张天兵:这个在定义范畴里面还是偏硬件的,希望硬件能够给人的感受是一致的。
比如上回我跟一起小红书在香港发布、招商,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思,就是麦当劳跟他们做的一件事情,在香港各个地方放了麦当劳人像的一个东西,号召麦当劳的粉丝在小红书打卡,打卡之后,集满多少赞的人,可以白吃一年的麦当劳。
虽然说要吃一年的汉堡,估计这个人的健康也不会太好,但活动的反响极其大。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非常厉害,这种类型的活动自传播能力非常强。
类似这种事情,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是在做的?
罗韶颖:我举几个例子,我们的一个项目上面引进重庆RAP组织,那帮同学就会自己搞创作。但是后来我们项目总觉得这是不够的,就跟他们沟通,让他们打开,把创作和作品定期以节庆方式输出给整个项目,这是挺成功的案例。现在他们甚至开始卖T恤、卖帽子、卖精酿。
第二个例子,我们自己曾经有过一个美术馆,但是现在没运营了。当时美术馆的整个团队调过去做城市更新和商业,业界流行词叫策展式商业,我们可能是最早搞策展式商业的,然后就真的会自己去创作很多内容。
第三个案例,前几天正好看到,还表扬了团队。有一个酒吧,里面歌手唱的还不错,就这段时期的驻唱歌手唱的还不错。然后我们的团队觉得说,不光是那个酒吧的客人不错,整个项目的氛围都很好。然后就加装喇叭灯光,基本上在整个项目里头,都能听得到歌的声音。
张天兵:好的。因为现在整个行业不是在一个很好的时候,但投资似乎每个时间节点都有。刚才罗总提到,在这个行业当中,价值怎么体现,还有什么样创造价值的机会?我想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请罗总。
罗臻毓:因为整个消费模式的改变,人们对于不动产的价值也会产生变化。之前不管是商场、写字楼或者社区商业,基本上可能拼的是硬件,拼的是空间,但现在拼的就是内容。
我觉得以后的建筑物空间,基本上就分化了。传统的写字楼、商场,可能就变成了一个综合的体验容器,承载了社交、教育、娱乐、健康等内容。
从国外或者国际角度来看,已经看到很多这种融合的迹象。比如新型公司的办公地点,例如谷歌或者是一些比较新的公司,办公地点不只是工位,还包含了饮食、娱乐、休息,甚至包含了一些SPA等。其实是希望员工不离开工作地点,24小时能在那里。
尤其是新型的工作,不在于工位上忙工作,更多是讨论、分享,还有就是怎么创造新的东西,这是新的办公楼需要增加的服务内容。
但是现在的甲级办公楼还是非常传统,把空间租给你三年、五年,让你自己去创造。这样就只有大公司才有能力打造这个空间,给员工提供其他的内容。所以,整栋楼的开发商或业主,是不是能把办公楼打造成像谷歌这样?那样我们的租金就可以包含其他一些服务内容。
对我们来讲,整个空间的创造跟以前已经有所不一样。从规划的角度,设计的角度,已经不是之前的办公楼或者商场的设计。
这是从投资的角度寻找机会,体现的是未来的价值,这是我们要看的第一点。

第二点,价值的重心已经在转变。之前不管是在中国或者其他地方,我们购买任何一个不动产,都说三年后增值多少,五年后增值多少,但是不管租金回报,就算租金回报低于贷款利率都没问题。因为三年后物业价值翻一番、两番、三番,大家是从这里得到回报的。
但我觉得这种机遇现在已经不在了,重心已经不在了。所以变成是有必要讲现金流。
租金回报是创造商业不动产价值的唯一出发点。现在不管是REITs也好、私募基金也好,他们看的基本上都是现金流回报,所以这是重心的改变。
另外一个重心的改变,商业不动产已经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平台,主要是里面包含了不同的内容。
当然,像华润或者是平安这样的大公司,仍然可以一条龙去做,持有、运营、科技赋能、体验等一切包含在内。但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不是意味着市场有分化?有分化也就提供了投资机会给不同的公司,例如轻资产运营公司,或者科技公司。
从投资的角度看是另外一种机遇,是更好的选择,用不同的专家或专业的人联合起来打造一个商业平台。
第三点,从地点的角度看,再造一个商业中心?我觉得大家千万别往那里去了,因为不管是人口的分布或者是商业中心的规划,一二线城市多多少少已经成了一个定局。
从投资的角度,怎么寻找投资机会?就像蔡会长刚才讲的,我们要专注于城市更新,在传统的地方,从更新的角度打造新一代空间、新一代建筑物,当然也少不了要把绿色带进新的建筑物,这样可能是一种新的机遇。
当然我们也可以出海,因为除了中国之外,很多地方都还没发展到中国的阶段,那些地方是不是会重走我们走过的路,有一些不错的投资机会?我觉得这些都是大家能寻找的地方。
张天兵:感谢罗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创造的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