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万物凋敝,甘肃省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却暖意融融、绿意盎然。立体栽培架上的黄瓜、西红柿和甜瓜鲜嫩饱满,长势喜人,工人们正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箱箱新鲜果蔬通过冷链物流直供省内外市场。如今,这片沃土上的“小蔬菜”已长成大产业——13万亩种植面积、55.2万吨年产量、24亿元全产业链产值,成为漳县撬动乡村振兴的“金杠杆”。
近年来,漳县立足农业优先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定位,依托独特生态与资源禀赋,将蔬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科学规划形成4大高原夏菜主产区,构建起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大田蔬菜周年生产新格局,推动产业向绿色生产、包装加工、冷链配送、外地直销全链条升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与农民持续增收。

漳县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汪泽福 摄)
体系筑基,聚起产业合力
漳县坚守“龙头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发展路径,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吸引兰州鑫源菌业、寿光瀚兴蔬菜等外地龙头落户,培育漳水润农等本土龙头企业5家,发展蔬菜种植合作社159家,辐射带动1万余户农户投身产业。
东西部协作助力下,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落地生根,复制推广“寿光模式”,以“产前供种苗、产中教技术、产后帮销售”全链条服务,年产优质果蔬9500余吨,带动13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240户家庭通过土地流转获稳定收益。武阳镇万亩塑料大棚韭菜基地、新寺镇万亩日光温室黄瓜基地拔地而起,1.5万亩设施蔬菜与11.5万亩高原夏菜形成规模效应,让“漳县菜园”底气十足。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无土栽培种植的圣女果 (汪泽福 摄)
科技赋能,催生出高品质
聚焦绿色有机发展方向,漳县实施尾菜资源化利用工程,建成3处永久性尾菜处理沤肥示范坑,年处理尾菜1.4万吨、处理率达54%,持续提升土壤质量与生态安全。
产业园内,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实现精准化管理。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培育本土“新农人”,并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育种攻关,成功培育出糖度17度的“青甜”西红柿等高端品种。黑木耳、黄瓜、韭菜等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金花池”“贵清山”等品牌凭借过硬品质走红市场。

漳县蔬菜种植基地(汪泽福 摄)
链条延伸,串起富民之路
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市场“菜篮子”,更让当地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在何江源蔬菜有限公司打工的李惯娃笑着说:“我们的土地都流转出去了,采收的时候来务工,每天也有一百元的收入。”
漳县着力构建“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扶持36家经营主体建设恒温库、气调库等冷链设施,建成年产1000万棒的食用菌菌棒生产线。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务工等利益联结机制,全县蔬菜产业化订单面积达2万亩,农民人均从菌菜产业中增收4000元,真正实现“一亩菜园富一方百姓”。
如今,总投资近1800万元的设施农业产业园提升项目稳步推进,800余亩园区将升级为“生产+观光+科研”一体化现代农业样板。从“寿光模式”本土化实践到“漳县种苗”自主创新,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跃迁,漳县蔬菜产业正以标准化、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姿态,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续写着更璀璨的富民篇章。(来源:漳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