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义务教育课本宛如一方承载梦想的沃野,让少年们心间绽放飞天绮梦。此刻,就让我们循着课本的指引,一同翱翔于中国航空工业的蓝天画卷中,助力每一颗怀揣壮志的心灵,沿着知识的航道,向着星辰大海的壮丽征程振翅高飞。
初遇:航空世界“飞”进启蒙课堂

2003年11月11日,空警2000首飞

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以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为引,揭开了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文章配图是一架空警2000预警机。这架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预警机如同蓝天上的“千里眼”,其搭载的先进雷达系统,恰似对蝙蝠回声定位原理的应用。
课文中没有讲述复杂原理,却用“夜间飞行” 这一有趣切入点,让孩子们在自然与科技的对话中,第一次感知到航空装备的神奇。
探索:航空科技在文理课本中延伸

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 (卢刚 摄)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一着惊海天》一文,将目光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军事航空领域。这篇通讯以震撼的笔触,记述了2012年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在辽宁舰成功着舰的瞬间。课文用“刀尖上的舞蹈”这一比喻,让学生们读懂舰载机着舰的世界级风险——航母在汪洋中如树叶起伏,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80%的舰载机事故发生在着舰阶段。当歼15像“凌波海燕”般以几近完美的轨迹下滑,最终尾钩牢牢挂住第二道阻拦索,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停住,这一刻,让无数人为之振奋。



直20T直升机
六年级下册的科学课文中,列举了热气球、滑翔机、自行车飞行器等早期飞行器。随着人类探索航空的深入,仿生学成为连接自然与航空的纽带。当老师讲解 “飞行器是怎么上天的”,学生们会发现,人类最初对飞行的认识来自鸟。飞机机翼的设计正是受到鸟翼形状的启发,机身的形状也很像鸟的流线型身体外型。
课文引导大家观察:蜻蜓在快速飞行时,它的翅膀又柔又薄,却不会折断。这是因为蜻蜓的翅痣(翼眼)增加了配重,使得翅膀的中心前移。蜻蜓的翅膀结构为解决直升机震颤问题提供了灵感。

C919大型客机

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则将视角拉远,在“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中,展开一幅民航事业的发展长卷。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已跃升为民航大国。课文用历史的脉络告诉我们,航空事业的进步,正是国家发展的生动注脚。
突破:航空事业的“精神与成就”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课堂,与航空有关的场景多次出现。这里有充满协作智慧的空中加油场景——加油机与受油机在万米高空精准对接;航空母舰上起飞引导员佩戴的耳罩,看似简单的防护装备,实则蕴含着声学原理的实际应用,抵御着舰载机起飞时的巨大噪音;歼20机身采用的碳纤维材料,诠释着“轻质高强”的材料科学奥秘,让战机在兼顾机动性与隐身性的同时,彰显着我国航空材料的自主创新实力。


运20大型运输机


AS700载人飞艇
八年级下册的物理课本,为我们揭开了上百吨飞机能在空中飞行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机翼的形状。机翼上表面弯曲,下表面较平的设计,使得飞机在前进时,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较大,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而下方空气的流速较小,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产生了升力。在浮力这一单元中,文章配图是我国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艇“祥云”AS700。


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在九年级物理课本《内能的利用》这一章节中,提到了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该飞机每台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可达3120千瓦,支撑其完成灭火救援的艰巨任务。
课本中的一个个知识点,不仅是物理原理的具象化呈现,更藏着航空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从自主研发到技术突破,从追赶先进到同台竞技,每一项航空成就的背后,都是坚持与创新的力量。当越来越多的航空元素走进义务教育课本,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书页间仰望蓝天,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种下的航空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长为支撑中国航空事业的参天大树,让更多属于中国的“国之重器”,翱翔在更辽阔的蓝色天空,航行到更深远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