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交通运输正在成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新场景的“试验田”和“大舞台”,在为生产生活创造更多快捷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1月1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一批低空交通运输应用场景典型案例,涉及低空物流配送、低空交通运输生产作业、低空应急救援等领域。交通运输部介绍,此次印发的低空交通运输应用场景典型案例是在各地推荐基础上,梳理遴选的,共有23个低空交通运输应用场景,旨在推动低空交通运输应用场景创新发展。
在低空物流配送领域,辽宁大连市探索拓展樱桃山地低空运输路径。大连市得利寺镇年樱桃产量3万吨左右,产值约13亿元,但樱桃种植区属山地,部分园区交通不便导致樱桃外运成本较高,全镇年樱桃运输费近3000万元。
大连市与中国邮政“极速鲜”等业务合作,利用无人机将樱桃、草莓等生鲜农产品运输至本地民航集散分拣中心,打破地形和路况对运输的限制,同时将机场安检环节前置,做到“一次安检,一次封发,一次搬运”,货物可直接转运到停机坪进行整板装机,物流效率提升50%以上,并减少运输损耗。
自开展低空无人机运输以来,农产品从采摘到同城客户签收仅需数小时。2025年樱桃上市期间,共开展低空运输200余架次,运输樱桃等农产品6000余公斤,果农收益同比增长显著。

11月13日,云南省丽江市,中国邮政正通过无人机运送货物。摄影/章轲
由于城市交通拥堵,传统血液运输方式常面临延误风险。江苏省南京市组织多家医院、血站合作开展低空血液运输,在主城区及周边地区建立多个运输点,构建低空紧急血液运输通道。例如从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到浦口区人民医院完成血液配送仅耗时15分钟,平均运输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60%。截至2025年5月,已完成血液运输任务近2000个架次,运输血液总量达3000余单位,成功保障了多起紧急手术用血需求。
灵山岛是青岛市著名景区,灵山岛物资运输主要依靠船艇水运,雾大、浪高时经常性停航,夜间或紧急情况下,海岛居民急需的医疗、生活等应急物资往往无法及时送达。为此,青岛市在积米崖码头与灵山岛之间开通北方首条海岛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营航线,采用长距离、长航时物流无人机,实现全天候物资配送,单程运输时间由原先的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配送效率提升70%以上。
同时,青岛市开发无人机物流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物流路径,实现智能调度和高效配送。2024年10月航线开通后,累计飞行60余次,运输物资1吨以上,有效解决传统运输方式运输时间长、受天气影响大等问题。
在低空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领域,哈尔滨市将无人机与传统执法船艇、执法车辆相结合,构建“水陆空”立体航道执法巡航网络,采取“定期巡航+专项巡航”模式,对松花江至同江三江口共600公里航道实施常态化监测。实施三年来,无人机安全巡航距离600多公里,巡查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40%,有效解决水域监管范围大、取证难等问题,保障航道安全畅通。
福建省省道503作为漳州市东山县重要交通干线与旅游通道,长期受高盐、高湿、强风及台风海浪飞沫侵蚀,沿线高陡边坡路段众多,传统人工巡检难度大、风险高。东山县通过部署多套无人机固定机场,构建无人机公路智能巡查网络,结合AI智能分析技术,实时监测边坡裂缝、岩体松动及塌方滑坡风险,实现自动预警与多机协同响应。项目实施后,公路巡查效率较人工提升3—5倍,隐患发现率提高90%,救援响应时间缩短50%。

交通运输部“海巡01”轮在东海某海域举行海上立体搜救演习(资料图)。摄影/章轲
在低空应急救援领域,江苏省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在太湖水上构建“无人机+热成像”水上搜救创新模式,通过船舶、无人机联动,实现人机联防。2023年以来,应用无人机进行太湖湖区巡检巡查及搜救辅助等工作共计60余次。
四川省组织蜀道集团、四川省公路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在省内汶马高速、雅康高速、G245甘洛县城至乌斯河段等灾害易发路段布局低空应急处置体系,利用搭载高清摄像机、激光雷达、灾害感知等系统的无人机,实现针对路段周边灾损情况,生成包括灾损模型、灾情分级及抢修优先级建议的应急勘察报告,为现场处置及重建提供决策依据,已完成“9.5泸定地震”“8.3康定泥石流”等多项应急抢险勘察任务。
浙江海事局通过搭载高倍变焦镜头、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实现应急力量快速抵达现场、动态信息实时传输、处置进展不间断跟踪。采用多架次无人机“轮替飞行”模式,在船舶碰撞、船舶火灾、环境污染等海上突发事件场景应急处置中,及时传递船舶受损、火情变化、污染情况等实时信息。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鼓励打造涵盖全空间的文旅、政务、物流、卫星服务等应用场景,拓展工业生产、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综合立体交通、公共服务、安全防护、农业生产等无人体系应用场景。稳妥有序拓展低空经济等领域应用场景。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