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不少网友的出游分享里,都提到了这样的景象:孩子们背着轻便行囊,在博物馆里聆听历史回响,在山水田野间与自然对话。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浙江全面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后带来的新变化。

学生们走出校园、奔向自然的身影,很快被各地家长刷上了热搜,有人说“孩子终于能喘口气”,有人留言“希望早点推广到我们这儿”。当教育走出教室的方寸天地,与春秋时节的“诗与远方”相遇,春秋假正为孩子们的成长打开另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窗。
这扇窗,让学习从“抽象灌输”变为“具象体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承载着最主要的学习任务,许多知识只能以概念、图片或文字的方式呈现,与真实世界仍隔着一些距离。而春秋季节,气候温和,景色丰沛,本就是大自然最慷慨的“教育馈赠”。走出教室的学生们,在泥土里听见粮食生长的声音,在博物馆里看到历史的纹理,在一次次尝试中学会沟通、合作与解决问题,这些体验,是课本和练习册难以提供的“立体课程”。

这扇窗,让亲子陪伴从“赶场奔波”变为“从容相守”。过去,高速上的漫长等待、景区里的摩肩接踵、翻倍上涨的酒店价格,让原本温馨的陪伴变成精疲力尽的奔波。而春秋假的“短而精”与错峰属性,让这一切重新变得松弛。家长不用再为抢票焦虑,也不必为赶行程匆忙催促。在慢下来的节奏里,孩子能在自然中主动提问、自由探索,家长也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回应孩子的好奇。
这扇窗,让社会资源从“闲置等待”化作“教育磁场”。过去黄金周之后,景区进入“快速降温”模式,各类文旅资源空置率高。春秋假把这段时间“激活”了,乡村游、研学游、周边休闲游都有了新的热度。民宿多了客人,小镇多了人气,地方文旅部门也有了施展的平台。教育需求和社会消费在这几天里找到了“同频点”,这正是好的制度设计所能带来的双重效益。
要让这扇窗照进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现实中的阻力也必须被看见。最典型的就是双职工家庭的“时间碰撞”——孩子放假了,家长却没有办法抽身;补习班趁势宣传“假期不脱节”,让一些家长反而更焦虑;部分学校担心进度被压缩,尤其是毕业年级,很难真正做到“心里放得下”。
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们:春秋假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共同面对的“必答题”。学校要把托管、研学做扎实,让孩子“有人接得住”;企业要在弹性休假、家庭友好政策上更实在,让家长能抽得出时间;文化、文旅机构要把资源真正向学生敞开,从展馆到乡土课堂都应多一些适龄、低价、可参与的项目。
当教育遇上“诗与远方”,春秋假为成长打开的不仅是一扇看世界的窗,更是一扇通往全面发展的门。让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与教室,让“诗与远方”成为所有孩子都能抵达的成长风景,期待未来,每个孩子都能在春秋假里与自然握手、与世界对话、与自己相遇。(张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