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10月,我作为“刊大”太原学区的学员代表,踏上了远赴江西萍乡参加“刊授教育创新会”的绿皮火车,这也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离开太原,到异地出差。
大会选在萍乡,一是为了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南方刊授教育发展;二是看中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革命传统,三是有萍乡五交化公司姚崎、萍乡三田煤矿职教办宋华铿等热心人的协助,他们在会场布置、代表食宿安排、迎来送往上做了大量工作。
列车临近萍乡站时,我看到同车厢一位朝气蓬勃、英姿飒爽的小伙子不时地扶着椅背站起来整理发型。看他满怀希望两眼发光的表情,我猜测他很可能也是参会的代表。在大会开幕式的代表自我介绍环节中,我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可惜,如今已想不起那小伙子的名字。
当时刊授大学校长是山西省的一位省级领导,也来参加了开幕式,刊授大学的秘书长、《山西青年》杂志社的杨宗主持了大会。当时刊授大学在全国的15个办事处、28个学区的学员代表,以及校本部相关工作人员250余人出席了这次大会。会议围绕“刊授教育怎样创新”等问题,展开了头脑风暴。代表们就如何取得地方主管部门的认可,进而获得政策上的包容,赢得单位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将辅导班费用纳入职工教育经费统筹解决等问题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于文凭的取得,则倡导通过“自学考试”渠道,获得国家教育部门的认可。
为了宣传与会代表的典型事例,校报编辑室负责人冯培义临时招聘“大会特约记者”,我当时积极响应,并顺利应聘上岗。随后履行职责,采访了来自贵州黔西县、山西86317部队政治处的两位同学,并在《刊授大学》校报上简要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当时的《萍矿工人报》则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创新会的情况,山西、江西的媒体也刊登(播发)了相关消息。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们还参观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瞻仰了毛主席数次到安源的旧居,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令我感动的是,一次自由活动外出时,我不慎丢失餐券,被好心人捡到,及时交给了会务组。当我发现餐券丢失,匆忙赶到会务组报告时,没想到居然失而复得了。这让我对萍乡更多了几分好感。
大会给每位代表发了一本墨绿色“烫金”笔记本,让我眼前一亮。它的塑料封面里衬了一层薄海绵,外形美观,手感舒适。会议结束返回工厂后,我还向厂团委推荐了这种笔记本。厂里1984年召开“共青团国营太行仪表厂第十次代表大会”的纪念册就是仿“刊大笔记本”定制的。
光阴流转,世事变迁。“刊授教育创新会”已经闭幕42年了,“刊授大学”也无疾而终。但当年“为青年开拓自学新门路,为“四化自筹资金育人才”的创举,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矗立在迎泽大街的“希望大厦”,曾经是刊授大学的办公地,这座大厦是对那段时光永远的记忆。
解延忠(太原)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
下一篇: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依法规范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