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随着算法推荐模式的强力引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有了巨大的变化。最近,微信公众号又引入了付费提升阅读量的功能,正好借此盘点下这对于社交媒体运营岗意味着什么。
有钱就有确定性,转化效果尚不明
不少微信公众号已经可以使用“加热文章”功能,500个微信豆,可以最低新增阅读125-500人,如果按安卓手机1元等于10个微信豆的价格(苹果手机有30%苹果税,1元等于7个微信豆),大概是1个阅读最少1毛钱。

对于公关部、市场部的社交媒体负责人们而言,在微信平台拿到“确定性结果”更容易了,前提是有钱。
之前,相比于一些平台动不动就上万的阅读量,微信阅读量的获得往往更难。撇开灰色刷量手段,运营者们为了给文章涨量扩影响力,发微信群发红包乃至各种求人转朋友圈。
现在,付费就能得到真实阅读,简单高效。虽说花钱的效果仍旧有好有坏,但至少能给出保底KPI。
至于付费流量的转化效果,后续可以继续观察。关键就看微信付费加热所带来的阅读量,人群匹配度到底如何。
微信公众号算法推荐机制,是流量平权吗?
至少目前,有理由怀疑付费流量所能带来的人群质量。
一批新账号成为了这种变化的受益者,有人赞扬说这是一种算法平权,改变了头部大号独占微信生态的局面,用算法把内容与受众做更为精准的匹配,把流量给到那些真实在创作的作者,而不是排版精致内容空洞,虚有其表的账号。
这听起来很不错,但身边朋友的实际情况是,流量起来了,但吸引来的都是“情绪型”人群,跟账号的匹配度不高,难以沉淀下来粉丝,形成稳定的阅读量,更谈不上用户粘性。
单靠这样的流量,赚钱也难。一篇10w+的文章,微信给到的流量主收入也就小几百块。
大的头部账号受影响小,而大量苦心经营的中腰部账号受影响最大。他们一下子多了很多被算法培养出来的新对手。这时候还想要出位的,要么花钱,要么就只能脱下长衫“蹭热点”、“博出位”了。
比竞争压力更让人难受的,则是算法的不透明。如果文章推荐机制,比老板的脾气和甲方的brief还要难琢磨,大量内容创作者像占卜一样去押宝流量算法的偏好,相当于靠天吃饭,很难正向激励大家以长期主义的心态来创作和运营。
最好的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就是不靠这个吃饭,当个爱好。越不缺钱,越能赚到钱。
企业公众号运营者要转向更全局企业叙事
企业品牌自有的微信号运营会越来越难吗?答案大概率是的。
首先,微信算法推荐模式下,大量的企业公众号可见度将更低,对业务的价值将进一步降低。
其次,官方流量有了定价,老板们对于微信运营岗位的预算投入也有了更清晰的参照。
原本简单改改就能发布的微信文章,现在新增专岗撰写又精心设计互动,如果多付的工资是一万,公司要付出一万五的成本,按照当下阅读量的官方挂牌价,能否带来10万的原生阅读增量?如果不能,那还不如就用原来的文章直接买加热。社交媒体团队将面临更多降本增效。
当然,我们还可以有很多方法来论证内容的价值,比如对品牌形象的加持,对于关键人物的心智影响,沉淀了可复用的品牌资产,甚至是是用来做GEO(生成式引擎优化),因为高质量的内容更能够被AI采信等等。
但这些,其实都和公众号运营的关系不大了,而是公司层面如何去做品牌、公关和内容营销。况且,相信内容价值的老板其实不用你说服,而要搬出流量来考核内容价值的老板,一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想法。
对于企业的公关部市场部来说,蹭热点或者雕花式排版这类的小技巧,价值本来就越来越低,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写作的文笔没那么重要,“有料”才是关键。衡量“有料”的标准包括:业内独家一手事实与观点;对目标客群有价值;作为企业叙事资产可沉淀可复用等等。此外,付费流量和自有内容如何结合起来摸索,需要有更清晰的打法,现在尚未明朗。
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负责人们要转型为更为全面的企业内容与运营负责人,构建企业与产品的叙事框架,与业务部门一起形成可持续的内容生产运用策略,建立企业的知识库。这个可以在下次展开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