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CTV央视网《预见视界》栏目报道了鹰瞳科技自主研发的PBM ®近视防控产品,引发市场关注。该产品采用光生物调节技术,以环形光斑设计规避视网膜敏感区域,强调安全性,并为传统防控手段效果不佳的儿童提供了新选择,其临床有效性也得到专家认可。
然而,市场的期待与现实的压力并存。
鹰瞳科技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一边是技术突破带来的品牌光环,另一边却是财务表现的波动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将技术影响力转化为坚实的市场地位和增长动能,是其下一阶段的关键考验。
可持续盈利动因不足
2025年上半年,“AI医疗第一股”的鹰瞳科技交出了一份看似里程碑式的成绩单。
在连续多年亏损后,鹰瞳科技终于实现了净利润扭亏为盈。财报数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实现营业收入8371万元,同比下降10.67%;净利润44万元,上年同期亏损814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在营收收缩的背景下,鹰瞳科技成功扭亏为盈,这一巨大反差的根源何在?
其一,大刀阔斧削减费用,断臂求生。财报数据显示,研发费用从4899万元降至3320万元,销售费用从3820万元降至2527万元,管理费用从4199万元降至2410万元。
削减费用是改善利润最直接的方式,但短期利好,长期暗藏隐忧。研发投入是AI医疗公司的生命线,大幅削减可能延缓新产品的迭代与管线布局,在技术日新月异的赛道上有掉队风险。同时,销售费用的压缩势必影响市场推广和客户开拓,在巨头环伺的当下,这可能导致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流失。
其二,资产减值拨回,贡献了“一次性利润”。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鹰瞳科技录得金融资产减值拨回净额132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减值2482万元大幅改善。这种由特定事件驱动的损益不具备可持续性,无法成为公司稳定的利润来源。
其三,利息与投资收入的增加。财报数据显示,鹰瞳科技上半年确认了1924万元的其他收入,主要来自银行存款利息和金融资产投资。这笔收入对于维持公司现金流至关重要,但它与公司提供AI医疗解决方案的核心业务能力无关,反映的是其账面资金的使用效率,而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鹰瞳科技自上市以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2至2024年鹰瞳科技年度亏损累计高达5.94亿元。而鹰瞳科技此次利润改善主要依赖于削减费用、资产减值拨回及利息收入等非经营性因素,这种依靠“节流”和“非经常性收益”驱动的模式,能否持续需要打个问号。
鹰瞳科技展示了一家初创公司在资本压力下的财务韧性,却也暴露了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这场“增利不增收”的阶段性胜利,可能只是漫长寒冬前的一个短暂喘息。
巨头与“精兵”前后夹击
作为一家专注于AI医疗领域的科技企业,鹰瞳科技的商业模式主要面向医院、体检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B端客户提供AI软件解决方案和硬件设备,同时也向C端用户提供近视防控等视觉健康产品。
其核心产品Airdoc-AIFUNDUS(1.0)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的AI视网膜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据公开资料显示,鹰瞳科技研发的Airdoc-AIFUNDUS(1.0)系统已经覆盖了全国1533家基层医疗机构,成功帮助医生在早期阶段检测出数千例严重视网膜疾病病例……
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鹰瞳科技正面临“前后夹击”的竞争格局。
一方面,阿里、华为等平台巨头凭借庞大的生态体系与资金实力,自上而下地侵蚀其赖以生存的B端市场。
腾讯以微信生态为核心,通过投资丁香园、微医等平台连接超10000家医疗机构,并构建了以“觅影”AI影像平台和“云深智药”药物研发平台为代表的B端服务能力;华为则成立“医疗卫生军团”,聚焦临床诊断环节,致力于构建AI辅助诊断系统并推动医疗大模型落地。
据华为官网,华为已经在全球服务110+个国家和地区,5000+家医疗卫生机构。在中国与1800+家三级医院合作建设智慧医院,参与国家医保局、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及31个省医保信息平台建设。
另一方面,以联影智能为代表的垂直领域的“精兵”依托深厚的行业积淀,正从具体场景切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作为AI医疗垂直领域的企业,联影智能依托于联影的全智能化医疗健康生态,打造出了联影“元智”医疗大模型。该模型基于数千万级医疗影像数据和数十万级精细标注数据训练,支持10种以上影像模态及300种影像处理任务,在复杂病灶诊断精准度测评超过95%。
与联影智能等多模态、全流程的技术架构相比,鹰瞳科技以视网膜影像为主的单一路径在系统性与扩展性上面临被超越的风险。加之平台型企业在资源、数据与渠道上的碾压优势,鹰瞳科技在技术壁垒与市场份额方面均承受着持续压力。
前有巨浪,后有暗礁。在愈发拥挤的AI医疗赛道中,鹰瞳科技亟需在技术差异化、商业生态构建与资本支撑之间找到可持续的突围路径。
一场AI医疗长跑
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AI医疗一度被誉为最具潜力的黄金赛道,吸引大量资本关注。然而,随着行业逐步回归理性,市场意识到这并非一场靠速度取胜的短跑,而是一场考验战略定力、技术积淀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马拉松”。
作为赛道中的重要选手,鹰瞳科技正面临短期财务波动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如何在这场长跑中构建差异化优势、开辟独立成长路径,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命题。
一方面,从“技术领先”到“临床必需”,建立深度壁垒。尽管平台型巨头在流量、数据与资金方面占据优势,但在特定疾病的纵深理解与临床场景的深度融入上,仍存突破空间。
鹰瞳科技可凭借其在视网膜影像分析领域的先发优势,不再局限于病灶识别,进一步与顶尖医疗机构合作,参与诊疗路径的优化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例如,围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慢性眼病,打造覆盖筛查、随访、干预建议的全周期管理方案,使其AI工具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而建立专业护城河。
另一方面,聚焦差异化市场,深耕巨头触角未及的腹地。与其在高端医疗市场与巨头正面竞争,鹰瞳科技更应瞄准基层与下沉市场,提供轻量化、易操作、低成本的AI辅助诊断产品与服务。
其可通过打造适配基层医疗机构需求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赋能县域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乃至乡村诊所,逐步构建覆盖广泛的筛查网络。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索基于远程诊断平台的协作模式,形成规模效应与数据闭环,强化用户黏性与业务可持续性。
AI医疗的长期价值毋庸置疑,但实现商业化成功仍需跨越从技术到应用、从产品到服务的多重障碍。鹰瞳科技需持续提升对垂直领域的理解深度,增强临床契合度,并在商业模式上逐步摆脱单一项目依赖,构建可复制、可扩展、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发展路径。
这场马拉松,既是对技术的检验,也是对战略耐心与执行韧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