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雨洮,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下辖19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6.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18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区域。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2所,其中,农村学校97所,占总数的63.81%。农村教学点21所,其中10人以下8所,占38.09%。共有学生76336人,其中农村学生9710人,占学生总数的12.72%。长期以来全区存在农村学区布局分散、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部分学校因生源减少出现校舍闲置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场地缺、资源散、联动弱”的短板日益凸显。

近年来,安定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立足区域农村教育实际,以新教育实验为精神内核,以学区优化调整为突破口,以盘活闲置资源为着力点,启动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工程,推动劳动教育向体系化、实践化、融合化转变,进而构建起学科融合、家校协同、社会参与、开放共享的“城乡联动、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打造五育融合型劳动教育“安定实践”,为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蹚出可行路径。
一、统筹调配闲置资源,搭建劳动教育“硬平台”
(一)优化农村学区配置,激活闲置资源“焕新能”。安定区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核心原则,针对农村学区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对原有19个农村学区进行优化整合,最终合并为6个大学区。依托大学区管理体制,通过统一规划、统筹调配,有效盘活22处闲置校舍与18块闲置场地,总面积达120亩,开辟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12所,实现3万余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有效拓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和内涵,实现系统化劳动教育新样态。
(二)建设城乡融合基地,创新制度协同“强保障”。在学区整合过程中,按照“基地整体规划、城区学校主建、农村学区主管、城乡资源共享”的双赢思路,累计投入562.2万元,首批打造5个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总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惠及学生1.3万余人。创新实行“双负责人”制度,城区学校负责人聚焦课程规划、师资培训等核心环节,发挥其在教育理念、教学资源上的优势。农村学区负责人则负责基地日常运营管理,保障场地维护、实践组织等工作有序开展。
(三)打造基地研学线路,提质劳动场景“增实效”。首批建成的5个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精心打造5条研学线路。线路涵盖革命遗址遗迹、非遗民俗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功能,为学生打造“行走的课堂”,在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场景的同时,助力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厚植文化底蕴,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深度融合。

二、建强双师研学队伍,筑牢协同育人“强格局”
(一)深化双师协同,构建融合指导体系。一是打造学科融合型教师队伍。负责衔接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做好知识讲解、学生管理等工作,确保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二是构建实践赋能型导师队伍。从博物馆讲解员、非遗传承人、农技专家等群体中遴选,负责劳动技能实操指导。两类师资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既解决了学科教师“懂理论、缺技能”的问题,又弥补了专业导师“会实操、弱教育”的短板,为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提供专业支撑。
(二)聚焦能力提升,强化师资专项培训。安定区以提升师资专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劳动教育专项培训,定期组织“双师型”研学团队成员、学校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开展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学生实践引导技巧、应急处理规范、安全管理流程等核心模块。通过案例教学、现场实操、经验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水平与实践指导能力。
(三)扩容资源储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安定区依托“教联体”资源整合功能,不断扩容优质师资资源库,为劳动教育持续注入活力。在资源扩容方面,将科技副校长、技术骨干、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纳入区域研学师资库,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未来农场”邀请农技专家长期指导学生开展马铃薯种植实验,为学生讲解农产品加工流程,为特色课程开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创新课程实践模式,完善劳动育人“全体系”
(一)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织密劳动教育“知识网”。全区以五年级、七年级学生为主体,按照《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按批次组织整班学生到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和学农活动,通过农田劳作、烹饪体验、非遗手工、晨诵午读暮省等课程,以及户外电影观看、文艺展演、篝火联欢等活动,有序推进“劳动周”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传承性的劳动教育需求。
(二)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幸福农场”推出“五天四夜”沉浸式实践套餐,通过耕地播种、果蔬采摘等10余项实操活动磨炼学生意志,提升综合素养;“红耕农场”通过“红色足迹探寻”活动,模拟“长征路”、参观革命遗址等强化学生“红色担当”;“春蹊里农场”设计18公里开营徒步路线。学生探访汉墓群、现代农业基地等,感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未来农场”将缅怀先烈作为延伸方向,组织师生徒步至内官锦鸡塬烈士陵园,通过现场教学与仪式体验,让学生在劳动式研学中了解地方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开心农场”组织学生深入民俗馆,系统认知传统农具及其历史演变,感受农业科技变革,体会劳动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
(三)聚焦家校社协同发力,建强劳动教育“生态圈”。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教联体”积极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家庭、社区、企业及科研机构资源,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劳动课堂”“亲子农耕日”等活动,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劳动实践,“红耕农场”开展“农具传承”活动,邀请祖辈家长到基地演示传统农具使用、讲述农耕记忆,促进代际交流。
四、以劳贯通五育融合,彰显劳动实践“亮品牌”
安定区通过学区撤并、资源整合、基地建设,将劳动教育从“短板”变为“亮点”,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更以劳动教育为纽带,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以劳树德,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劳动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乡村,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在马铃薯基地,学生通过“从一粒种子到一袋薯片”的全流程实践,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扎根,学生们更懂得珍惜粮食、主动承担责任。
(二)以劳增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让“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测量土壤pH值、记录作物生长数据,将数学、生物、美术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了美术审美与空间思维能力。各基地丰收节更成为跨学科实践平台,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销售数据,设计“最佳促销方案”,并结合语文能力撰写吸引人的产品介绍。
(三)以劳强体,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的机会。在基地劳动中,学生参与田间耕作、大棚管理、手工艺制作等体力劳动,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更培养了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家长发现,孩子们参与“劳动周”后,不再轻易抱怨辛苦,抗压能力显著增强。
(四)以劳育美,涵养学生审美情趣。在实践基地,学生以刺绣、泥塑等为载体,将家乡山水风光与民俗文化融入创作,在动手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美”,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幸福农场”学生将传统美学融入农产品设计,用手工制作“土豆丰收图”包装袋,既提升了产品文化价值,也在创作中升华了审美体验。
(五)以劳促融,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中,让家长亲身体验孩子的劳动学习过程,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农事劳作、手工制作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了解劳动教育意义,从而在家中也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劳动习惯。
安定区的劳动教育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更具特色、更富成效的区域劳动教育品牌,构建起兼具区域适应性与理念先进性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安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