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更体现在消费层次的丰富多元和消费模式的创新迭代。一起感受中国消费大市场的生机活力。

总台央视记者 孟夏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京东mall,母婴、宠物、零食,每一节“车厢”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

总台央视记者 吴佳灵:在某服装品牌的北京直播基地,有三个直播间在同时带货。

总台央视记者 苏童:在浙江杭州,有一间全新上线的淘宝“便利店”,它不是街边店,也没有霓虹招牌,而是藏在居民楼的地下。

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版图中,电商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增长引擎。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消费大市场的火热景象集中呈现,多家电商平台成交数据创下纪录。今年以来,电商生态继续拓展边界,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生态试验场” ,从“紧急补货”走向“日常消费”,即时零售的30分钟送达模式,正在重塑居民生活习惯。

在宁夏贺兰县的一家24小时便利店里,随着电子提示音频繁响起,店员会立刻备好货,等待外卖骑手的到来。店家每个月通过外卖平台能卖出7000多单商品。

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780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5%。在不断增长的销售数字背后,还孕育着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付凌晖: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消费空间广阔,银发经济、首发经济等快速发展,也为消费扩大注入新动能。

在消费大市场的扩容升级中,服务消费正加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今年以来,文旅市场继续拓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除了表现亮眼的电影,各类线下演出、音乐节、体育赛事、展览、市集等百花齐放,呈现出多元融合、蓬勃发展的态势。

总台央视记者 金荷淼:在上海豫园,近期豫园结合在地文化,以竹编为韵、银杏寄情,推出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非遗季主题活动,每周都将结合不同的IP推出特色演出。

眼下,“IP+消费”正在成为吸引众多年轻人的“流量密码”。以知识产权IP为内核,一个链接情感共鸣、内容创新与消费场景的链条不断拓展。通过青春化、场景化的创新表达,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平台。

年轻人个性化、悦己化、圈层化的消费偏好引领新需求,“IP+消费”的各种形态创新、场景更新,又不断激活新的消费活力。这样的良性互动,也体现在夜经济潜力的挖掘中。

总台央视记者 金荷淼:在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滨港商业中心,由八条百年石库门弄堂改造而成的街区,保留着老上海的文化肌理。今年以来,这里还陆续新开了40多家不同能级的首店,并且引进了多元共生的文旅业态。从屋顶音乐会到二次元展演,从沪语脱口秀到VR交互式夜游,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不断挖掘夜经济新的可能。

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海派石库门街区陆续上演了观星、看戏、逛展、二次元等100多场各具特色的夜间活动,并发放夜间消费券,为市民游客带来全天候体验,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的活力。 街区夜间客流环比增长约15%,夜间租户营业额环比增长近20%。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上海5个夜间经济人气地标的夜间消费额同比增长15.3%。从物质满足到精神追求,从单一选择到多元体验,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消费价值观的进阶,也是统一大市场独有的内生动力。既有广度,更有深度,既容纳差异,又催生融合,这是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也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令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