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一些干部在接受任务时信誓旦旦,面对群众时大包大揽,口号响亮、态度坚决;而一旦进入落实阶段,便悄然变脸,或畏难“绕道”,或敷衍“走过场”。这类行为模式,绝非简单的作风问题,而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其背后潜藏的思想根源与制度诱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这种“言”与“行”的严重脱节,首先反映出部分干部政绩观与权力观的扭曲。他们往往将“豪言壮语”视为博取关注、营造形象的捷径,热衷于“场面功夫”,却回避真正棘手的问题。其出发点并非为民服务,而是追求个人表现与晋升渠道,将承诺异化为“话语策略”,本质上是对公共权力的误读和对群众信任的辜负。
其次,这暴露出能力与担当的“双重缺失”。面对复杂局面与繁重任务,一些干部既缺乏破解难题的真本领,也缺少久久为功的责任心。一旦激情消退、阻力出现,便只能以“搞变通”之名行“打折扣”之实,沦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种执行力短板,已成为影响工作推进的“软性梗阻”。
从更深层看,此类现象的滋生蔓延也与监督考核机制密切相关。若干部评价偏重言辞与表象,而忽视实绩与成效;若承诺之后缺乏跟踪,落实不力未见问责,则容易形成“重表态、轻落实”的不良导向,助长投机风气。言行不一、落实走样,其危害是系统而深远的。它不仅贻误政策落地,导致蓝图悬空、机遇错失,更严重损耗群众信任,每一次“空头支票”都在疏离党群干群关系。长此以往,必将侵蚀政府公信力,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
根治这一顽疾,必须多管齐下、系统施治,着力从思想、能力、制度上全面发力。一要树立鲜明导向,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突出实绩考核,让“实干者”得重用、“空谈者”受惩戒。二要強化能力建设,通过培训与实践提升干部履职本领,使其既能“敢承诺”,更善“善落实”。三要织密制度笼子,建立承诺事项的全流程跟踪与闭环问责机制,对执行打折扣、搞变通的行为严肃追责,确保各项承诺从“说出来”到“做出来”,最终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效。
为政之要,贵在务实,成于实干。干部的言行举止,是折射政治生态的窗口。唯有推动广大干部从“高调表态”转向“低调实干”,才能切实取信于民,汇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文/常达)
下一篇:“免税+”引领消费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