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塘麦村党员在帮助村民搬运可回收垃圾。记者 武沛涛 丹增平措 摄

图为塘麦村党员帮助村民分拣易拉罐并登记台账。记者 武沛涛 丹增平措 摄
秋日的雅鲁藏布江静静流淌,位于江畔的山南市加查县安绕镇塘麦村的党群回收垃圾存放库前,总能见到村民背着鼓鼓囊囊的袋子来来往往,袋子里装的是攒了许久的易拉罐、废纸箱。
“称完记上分,就能去超市换洗衣粉、菜籽油,攒多了还能换高压锅。”村民嘎玛多吉刚把一捆纸箱递到分拣台,就盯着墙上的积分公示榜算起了账。
这场让“废品变宝贝”的变革,源头要从2022年塘麦村党支部书记索朗次仁前往琼结县参观学习的经历说起。在琼结县文明实践银行积分兑换超市里,索朗次仁看到当地群众通过参与废品回收、志愿活动等获取积分,随后用积分换取生活用品,既做了好事,又获得了物资。
“我一下子就开窍了。”索朗次仁向记者回忆道,塘麦村交通便利,来往游客频繁,村里道路上有不少垃圾,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当时我在琼结县参观时,连积分台账格式都抄了下来。”索朗次仁笑着说,“那次学习让我明确了方向,回到村里便召开会议说了自己的想法。”然而,村干部却犯了难:怎么打造积分兑换超市?换东西的钱又从哪儿来?
这话戳中了关键——积分制的核心是“兑换”,没有兑换点,一切都是空谈。塘麦村只有两家小超市,分别由外来商户经营,索朗次仁决定先说服他们。
“索朗次仁第一次来,说把我这儿当积分超市,我直摇头。”商户朱丽回忆当时的场景,仍觉得不现实。“我寻思着,积分又不是钱,乡亲们来换东西,我这不亏本吗?而且积分怎么算、怎么记,我也不懂。”
索朗次仁没有气馁,三天两头给他们做工作,还拉上驻村工作队一起“算账”:经费由村集体经济支出,回收的废品也能卖钱,这就是积分的“本金”。乡亲们来换东西,超市的客流量会多起来,超市只需要按积分清单兑付商品,卖废品的收益优先补给超市。
经过前期一系列工作,最终,塘麦村的两家“党群积分兑换超市”正式挂牌,村里还帮超市制作了积分兑换清单:根据不同垃圾种类设定积分计量,明确80个积分价值8元,将生活用品纳入可兑换商品,按照市场价格核算所得积分。村民可将积分累积,也可凭积分卡兑换商品。
朱丽说:“刚开始我担心没人来,结果第一个月就有不少村民前来兑换,大家都特别开心。”积分兑换超市开起来了,但索朗次仁很快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只有废品回收能得积分,参与的大多是家里的老人,年轻人积极性不高。
“要是只盯着废品,积分制就成了收破烂,没了文明建设的意义。”索朗次仁说,村里党员集思广益,决定把积分项目从“垃圾回收”拓展到“全域文明”,将庭院清洁、车辆停放、公共卫生等全部纳入其中,并结合本村实际,明确加分和扣分机制。加分项主要包括各类活动参与度、维护村规民约、车辆停放规范有序、矛盾调解、产业就业致富等,扣分项主要为道德败坏、慵懒散漫以及涉黄赌毒等违纪违法行为。
“积分超过800分的村民,我们还奖励200元,超过500分的村民奖励100元,积分末位的村民,我们处罚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同时各项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索朗次仁告诉记者,将积分与评先评优、村民福利、年度考核等挂钩,充分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为了方便村民存废品,村里用集体经济资金建了党群回收垃圾存放库,配备了分拣台、磅秤和积分录入终端。“以前废品我们都扔了,现在送到仓库就能换积分,省事多了。”村民索朗达瓦说,他家上个月通过易拉罐、纸箱回收,加上庭院清洁的积分,换了面粉、洗衣液等生活用品。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村民将186公斤的易拉罐、1405公斤的纸箱分类称重,最终实现环保收益2104元。这次积分兑换中,村民次仁卓嘎就用积分兑换了一个崭新的高压锅。
“过去堆在院角的废品,如今成了‘流动金库’;以前乱停的汽车、摩托车,现在整整齐齐排在划线区;村道上的垃圾少了,连柴火都堆得像艺术品。”说起村里的变化,索朗次仁满脸自豪,“村里还将不可回收的垃圾单独存放,由县环卫车进行转运处理。”
变化不仅在环境,而且在村民心里。村民顿珠就是积分制的“忠实粉丝”,家里的米面粮油都是用积分兑换的。“以前我家院子经常堆满废品,现在我每天都收拾院子,还带着家里人去扫村道,既能得积分,又能让村子干净,为啥不做?”
站在积分兑换超市的货架前,索朗次仁规划起下一步:“现在只能换日用品,今后要把废旧衣物、电子废弃物等纳入回收范围,让积分可以兑换种子、化肥等,切切实实让老百姓觉得值。”(武沛涛 丹增平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