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上合示范区TIR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时,满载货物的卡车已整装待发。它们不再只是运输工具,而是承载着中国制造“走出去”与上合国家商品“引进来”的流动桥梁。在这条日益繁忙的国际物流大动脉上,一个关于速度、效率与机遇的故事,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展开。

上台示范区TIR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
从“分段接力”到“一车直达”,TIR如何重塑跨国物流生态?
“过去我们运一批货到俄罗斯,就像跑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青岛永鹏汇通供应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少勇站在集结中心的月台上,看着叉车将一批来自浙江湖州的饮料整齐装车,语气中透着感慨。“货物要在口岸换车、倒装、反复查验,一趟下来动辄20天,损耗率居高不下,客户等得心急,我们也做得揪心。”

而今,这一切已成为历史。张少勇手中这批货值约30万元的饮料,将通过TIR通道一站直达上合组织国家,全程预计仅需8天。更令人振奋的是,他所在公司的业务量近两年以每年30%至50%幅度跃升,成为TIR模式最直接的受益者。
什么是TIR? 它并非简单的运输方式变革,而是一场基于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的跨境物流革命。通过统一的国际担保系统,TIR在缔约国之间实现“一次申报、一车直达”,车辆在全程不换车、不倒装、免查验的前提下畅行无阻。这种模式不仅极大提升了通关效率,更从根本上重构了国际物流的信任机制与操作流程。

口岸“随到随放”,通关效率跃升80%背后的制度创新
“我们通过打通口岸联动机制,综合运用通关数据与指令交互,实现了TIR出境车辆‘随到随放’‘一证直达’。”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产业发展一部部长臧元奇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一创新举措使通关时效提升80%,物流成本骤降至空运的1/4。
数字背后,是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制度变革。过去,跨境运输中的“堵点”不仅在于物理距离,更在于制度壁垒。而今,通过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TIR通道将传统运输中频繁的“停车检查”转变为高效的“动态监管”,使物流真正实现“流动中的畅通”。

2023年,上合示范区至俄罗斯TIR运输通道正式开通,标志着这条国际物流大动脉实现关键性延伸。截至目前,示范区已成功开通中俄、中吉乌、中哈、中白四条TIR线路,初步形成辐射上合国家的陆路运输网络。
司机收入增三成,一条路如何改变一群人的命运?
张花旭是一名常年驰骋在中俄线路上的货车司机。在他眼中,TIR带来的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生活质量的跃迁。“以前最快也要15天,慢的话一个月才能到目的地。现在七八天就能跑完一趟,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三成。”说话间,他正检查着车辆状态,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业务量激增,他所在的公司已购入数十台新车即将投入运营。“我希望能换辆新车,跑得更快更稳,多挣些钱,也让家人过得更好。”张花旭的愿望朴实却有力,正是千千万万因TIR而改变命运的货运司机的缩影。
从机械零件到新鲜蔬果,TIR如何打开高附加值货物运输新市场?
在TIR通道出现之前,谁曾想过中国的优质农产品、新鲜果蔬能直接运抵莫斯科超市货架?而今,这已成为常态。
“蔬菜水果对时效极其敏感,时效就是经济价值。”传化上合(青岛)国际经贸有限公司招商运营总监梁天潇指出,TIR高效通关机制与政策支持让过去“不敢想”的订单成为现实。他们运营的海关监管场所去年发运TIR车辆283车次,成为全国发运TIR车辆最多的监管场所。
运输品类的扩张同样令人瞩目:从最初的4类扩展到如今的40类,涵盖机械、电子设备等高附加值货物。目前,上合示范区已聚集21家具备TIR运输资质的车队,运力达389辆,累计服务千余家外贸企业。
构建“通道+枢纽+网络”,TIR如何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引擎?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TIR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等载体,加快推进TIR国际公路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生态体系。”臧元奇表示,这一体系将不断强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上合组织国家特色商品“引进来”,推动更多本土产品与品牌“走出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TIR已超越单纯的物流通道,成为连接中国与上合国家经贸往来的“黄金纽带”。它不仅重塑了货物流动的方式,更重新定义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与可能性。
一条路,通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站在上合示范区TIR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看着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驶向远方,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图景:不再是单一的海运与空运,而是陆路运输的强势崛起;不再是缓慢的“分段接力”,而是高效的“一车直达”;不再是有限的货物品类,而是日益丰富的贸易生态。
这条通道,不仅让货物“跑”了起来,更让机遇“流动”起来,让发展“加速”起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中,TIR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中国与上合国家乃至更广阔国际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而它所开启的,不仅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贸易新时代。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