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沃尔玛社区店的空间、品类和价格特点来看,业内已将其划定为较为典型的“硬折扣”社区超市。图为沃尔玛宝安社区店工作人员在检查商品。(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刘琼
一场关于“硬折扣”的零售大战已然打响。
近日,中百集团宣布,51家硬折扣商店将于9月26日集中开业,主要分布在湖北核心区域,包括武汉13个区和黄石市。
事实上,不只中百,近期京东、美团、盒马、物美等巨头“跑步入场”,一批硬折扣超市密集落地。
为何巨头们纷纷盯上硬折扣店?这门生意能否成为零售行业的新增长曲线?
眼光一致
巨头加码硬折扣
继外卖大战之后,京东、美团、阿里的战场延续到了线下。这一次,它们把目光投向“线下折扣店”。
所谓硬折扣,是相较于软折扣而言。 “硬折扣”主要通过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实现更低价,“软折扣”则主打临期、质量微瑕商品。相比于“好特卖”等软折扣零售店,巨头们这次都瞄准了“硬折扣”。
8月16日,京东折扣超市全国首店落地河北涿州,开业首日便吸引近6万名顾客;短短两周后,又有4家门店在宿迁同步开业,4店首日累计涌入超30万人。
8月29日,美团旗下折扣超市“快乐猴”全国首店在杭州正式亮相,主打“小而美”路线。据悉,快乐猴初步定的开店目标是1000家,2025年主要任务为完善商业模式。目前,快乐猴已签约门店约10家。
盒马则将盒马NB作为战略重点之一。8月29,盒马NB正式更名为“超盒算NB”,同天在江浙沪10城新开17家门店。目前超盒算NB整体门店数已接近300家。
除了电商巨头,传统商超也在积极布局硬折扣店。7月末,硬折扣业态“物美超值”首批6家门店在北京同步开业,覆盖西城、东城、通州等区域。
作为华中区域商超龙头,中百集团也加快了步伐,正式宣布将于9月26日同时开业51家硬折扣店。据了解,中百超市的硬折扣商店SKU控制在800-1500个之间,同时商品整体降价幅度较大。
全新风口
市场增长空间大
巨头们为何纷纷布局硬折扣赛道?
当前,硬折扣已成为全球零售市场新的增长点。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折扣零售渠道增速达8.2%,折扣产品增量销售份额增长61.1亿美元。《2025中国零售行业展望》指出,2024年中国硬折扣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硬折扣业态盈利模型是经过验证的。在美国零售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零售50强”榜中,前5名中有3家折扣企业,分别是Schwarz(施瓦茨)、Aldi(奥乐齐)、Costco(开市客)。在前50名中,折扣业态占比12.3%。
相比国际市场,国内硬折扣零售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贝恩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德国的硬折扣市场渗透率为42%,日本为31%,而目前国内的渗透率仅为8%,市场潜力巨大。
从“硬折扣”巨头德国奥乐齐在国内的发展就可见一斑。奥乐齐进入中国市场后门店数量稳步增长。2025年以来,奥乐齐开始走出上海,加速华东区域的布局,在苏州、无锡、昆山开出门店。目前,奥乐齐在全国线下的门店已达76家。
而盒马旗下超盒算NB,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在全国开出近300家。背靠盒马鲜生的选品、爆品打造能力,以及超低的价格,盒马在这一轮社区折扣店的大潮中抢得先机。
竞争激烈
利润空间被压缩
尽管硬折扣店市场前景广阔,但并非坦途。
硬折扣商业模式以“极致低价”为核心,通过精简商品品类、优化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
价格便宜,是硬折扣超市最大的“王牌”。以超盒算NB为例,一条鲜奶吐司售价6.6元,24瓶一箱纯净水售价9.9元,1.5升装鲜奶仅需14.9元……货架上大量的9.9元商品,都在强化“低价折扣”“实惠合算”的消费者印象。
要想在硬折扣这一国内零售新赛道中获利,企业面临供应链优化、运营降本、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挑战。
从供应链角度看,建立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并非易事,尤其是在生鲜品类,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要求极高,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精细化管理,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成为关键。
在市场竞争层面,随着众多玩家的涌入,同质化竞争风险加剧。目前,硬折扣店都以低价、精选SKU、自有品牌为卖点,若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很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压缩利润空间。
硬折扣毛利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行研报告显示,传统零售商超的毛利率普遍在20%—25%,硬折扣零售的毛利率只有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