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1月17日电 11月15日,一场由华文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山西大学精心承办的“华文教育·华文教师”研习班在太原落幕。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60位华文教育精英齐聚龙城,以文化为舟、以交流为桨,通过多元课程、实地探访、艺术鉴赏与深度座谈,沉浸式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携手探寻华文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本次研习班以“晋韵华章·华文传道”为主题,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帆出海,提升海外华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

融古贯今,汇通中西
研习班的文化课程设计匠心独运,既具学术厚度又富实践广度,横跨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教育哲学等多维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概览》引领学员系统梳理儒家思想、道家智慧与民俗文化的精髓;《汉字的古今变迁》以甲骨文、金文至现代汉字的演变轨迹,解码文字背后的历史密码与社会变迁;《感知山西》则以三晋大地为窗口,深入解读华夏文明的独特基因。
特色课程《五千年中国“晋”在眼前——跟着悟空游山西》以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为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员穿越云冈石窟、五台山等名胜古迹,生动呈现山西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璀璨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破圈”传播》与《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前瞻》两门课程,聚焦新时代的文化传播策略,探讨如何以跨文化对话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非遗技艺“剪纸与中国结”的互动体验环节,让海外教师们在指尖流转间感受中华艺术的多元表达。
教育类课程同样精彩纷呈。《教育家精神及其中国特质》从孔子、陶行知等先贤的教育思想中提炼“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实践智慧》通过剖析“好教师与好学生”的经典案例,启迪学员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此外,《中国书画》《工笔画与中草药之约》《山西壁画欣赏与考究》等课程,让学员在笔墨丹青与传统技艺中体悟东方美学与自然哲学的交融共生。
行走三晋,触摸历史
研习班精心设计了多条文化考察路线,将课堂延伸至三晋大地的现场。学员们走进山西大学校史馆与山西传统文化实训基地,感受百年学府的人文底蕴与教育创新活力。在山西省博物馆,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国宝级文物静静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晋祠的千年古柏与殿宇碑刻,则让学员们直观领略古代祭祀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魅力。
天龙山石窟群的佛像雕塑与平遥古城的明清街市,彰显了山西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独特地位。乔家大院的晋商建筑与经营哲学、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工业文明印记、督军府的近代历史变迁以及醋厂的酿制工艺与钟楼街的市井风情,共同编织成一幅多元立体的山西文化长卷。学员们由衷感叹:“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深情对话,每一景都是文化的鲜活教材。”
艺术盛宴,思想激荡
研习期间,山西大学为海外华文教师呈献了一场民歌、民乐、民舞的艺术盛宴。以国家级非遗“左权小花戏”为根基编创的舞蹈《春花绽》,诠释了希望与力量的内涵,更隐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不息的永恒生命力。民歌《汾河流水哗啦啦》《想亲亲》将观众带入“民歌的海洋”,而灵感源于国家级非遗“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的舞蹈《根脉》,则让在场许多华文教师热泪盈眶,深深触动了每一位海外游子心中最柔软、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在与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座谈会上,学员们围绕“华文教育的挑战与创新”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分享了数字化教学、文化认同培养、跨学科课程设计等议题的实践心得,并就如何将研习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出宝贵建议。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贺天平表示,未来将持续搭建此类交流平台,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高校资源的深度融合。
以文化桥,向未来行
研习班学员、马来西亚国立华文学校校长林道义感慨道:“本次研习班是一次宝贵的‘寻根’与‘赋能’之旅。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更点燃了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之火。”研习班学员、荷兰华文精英教育中心校长苑晓昕谈到,“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在弘毅大道上的脚步从未停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求索,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责任贡献出我们的微薄之力。”
山西大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开放的教育胸怀,为华文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必将成为华文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书写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篇章。(完)
(冯乃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