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没想到中国上海竟然还藏着超过5万日本人,而且他们不是单纯的来中国旅游玩耍,完全是融入到了上海的社会当中。

而面对愈加不掩饰的日本政坛,中日之间愈加剑拔弩张,一旦开战,这5万人的身份将十分尴尬,后果也不堪设想。
这5万日本人是怎么来到中国的?为什么我们会允许他们进入?

不只是过客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一直很低调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是匆匆而过的游客,而是选择了在这里扎下根,根据日本驻上海总领馆以及上海市侨办今年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常住上海的日籍居民数量已经突破了5万人。

5万多人是什么概念?这几乎相当于中国西部一个小县城的人口总和,而且即便是在全球流动几乎停滞的疫情期间,这个数字居然还逆势上涨了不少,数据已经说明了一切,其本人来上海不是短暂停留,而是一个持续不断流入的长期选择。

也就是说,他们来了,就不打算轻易离开。那么,这五万多人主要是什么群体呢?他们不是来体验生活的背包客,也不是短期交换的留学生,数据显示,商务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占据了绝对主体,比例高达六成。

这些人大多是跨国企业派驻的高管,或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专家,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早已深度融入了上海城市的每一环,除了职场精英,一股“银发移民”的潮流正在悄然兴起,在上海一些高端的养老社区里,日籍老人也选择入住上海。

他们选择在这里度过晚年,这比任何商业投资都更能说明问题,老人能选择这里过完最后的日子,看中的就是上海的环境好、交通便利,而且还有医疗的先进,如果缺失了对这些基础建设的信任,他们也不会选择留在中国。

魔都里的“小东京”
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也不是随机散落在上海的2000多万人口里,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小团体,就如同美国唐人街一般的存在,这种格局的形成完全是市场与文化双重选择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其他力量做干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说到日本人停留的核心区,长宁的古北和浦东的碧云是两个永远都绕不开的地界,这两个地方早已是上海人眼中传统的日本人社区。特别是古北,那里的日籍住户比例已经高到什么程度?超过30%!

走在古北的街头,耳边不时传来的日语对话,以及遍布的日式招牌,会让你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但潮流总是在变化。近些年新的聚集点也开始出现,视野开阔的徐汇滨江,还有时尚繁华的静安寺周边,都成了日本人的新宠。

这种从老牌社区向新兴热点扩散的趋势,恰恰说明他们不再满足于固定的圈子,而是更深层次地融入到了上海更多元、更核心的生活区域中,而这种延伸也是我们如今比较忌惮的一环,因为它很有可能深入更多领域。

看不见的经济动脉
在人口的聚集背后是产业和资本的深度绑定,他们不只是在这里生活,更是上海经济版图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单单一个浦东金桥开发区,这里面扎堆的日资企业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000家,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密度。

这些企业并非边缘产业,而是牢牢占据了汽车制造、精密仪器和高端零售等关键领域,每一环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经济影响力有多大?我们再看虹桥科技园区的数据。在这里工作的日本人,占了员工总数的三成以上,所创造的GDP更是不容小觑。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参与”了,而是成为了很重要的经济运转的参与者,这种影响力甚至直接反映在了房地产市场上,就在今年,因为日籍社群的持续涌入和高活跃度,古北地区的房价和租金被直接拉动,硬是在全国房地产下行的时候他们做到了上涨。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同样是今年,知名的日本高岛屋百货就高调宣布将追加一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用于升级其在上海的旗舰门店,这背后的意图再明确不过了,他们极其看好这里的未来。

在沪日企已经将中国市场视为其全球战略中的“核心营收来源”,换句话说,这里不是他们的分部,而是他们的主场,他们的身家性命,他们的未来增长,都和上海这座城市,和中国这片市场,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当我们梳理完这些信息,超过五万的常住人口,从精英到老人全方位的“扎根”,从老牌社区到新兴地标的扩散,再到对关键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深度捆绑,你还能说这5万日本人是“日本人”吗?

我是觉得这五万多人早已不是单纯的“外国人”,他们是邻居,是同事,是孩子的同学,是构成上海城市活力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事业,已经和这座城市完全分不开了,只不过这种深度融合,在和平时期是城市国际化和经济繁荣的象征,是值得骄傲的成就。

然而,那个悬于顶上的问题,也让我们不得不冷静思考,一旦政治的风暴来临,这种盘根错节的联系,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将意味着什么?后果或许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事实的审慎思考,日本政坛正在对中国不断的进行挑衅,而我们的回应也是决绝又严厉的,一旦最坏的情况出现,那整个上海的经济、社会结构都将受到影响,所以说不得不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