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的真实秘密被看到了。

▲
首图 | AI
领域| 在线旅游
01
今年双11,我没忍住,又在飞猪上囤了不少酒店、机票。
一方面确实价格合适,另一方面每年双11,机票次卡、酒店套餐都可以用花呗支付,只有真正预约出行后,才会在下个月还款,相当于只占个花呗额度。
而这些机酒套餐到了有效期不预约,平台还会自动退款,整个消费过程没有任何痛感。
简单说,就是我不仅可以在平台提前把未来价格锁住,还不用先把钱花出去。
今年很多套餐还多了一些会员权益,比如新增88VIP专享价,有套餐增加酒店积分,权益与日历商品别无二致,价格上却划算不少。

事实上,虽然今年双11整体氛围不比往年,但随着携程、飞猪刺刀见红,平台之间也越来越卷,消费者“囤旅游”的动力依然温热。
就在我下完单的第二天,上周末飞猪双11数据也出炉了。
从平台数据看,不仅这届双11飞猪用户规模明显变大,消费能力也在抬升,平台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两成,88VIP人群的增长更快,约三成,并贡献了头部商家七成以上的成交。
更有意思的是,囤完旅游后,今年大家的核销节奏也更快了,截至11月14日24时,已出行或入住的活动商品GMV同比增长超过三成。
平台数据有增长,最终受益的还是商家。
南航、全日空、日本航空、万豪、希尔顿、开元、万达、长隆、上海迪士尼、香港迪士尼、沙坡头的活动商品GMV纷纷突破亿元,最高的甚至逼近10亿元。
这些品牌商家体量摆在那里,只要双11的大盘回暖,它们的曲线就会率先抬头,弹性也最直观。
另一边,则是中小商家。
平台数据显示,双11 GMV超过1000万元的活动商家数量同比增长约三成,其中旅行社商家的增长达到160%,一些首次参与双11的目的地玩乐、包车、精品小团的商家今年也在大促里卖出超过100万元。
要知道,对很多小商家来说,100万元可能是其1个季度甚至半年的营业额。
品牌在顶端放量,中小商家在腰部突破,今年双11是飞猪在阿里大消费平台战略下的首个双11,呈现出一种少见的双层增长结构。
而回头看,今年6月飞猪和饿了么一起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这场大戏更像是为这场大促提前把舞台搭好。
飞猪不再需要内部闯关后反复证明自己,它被默认站在主战区,不仅流量入口悄悄往前推了几格,还纳入阿里最重要的调度体系。
这场双11的上扬曲线走势也印证了这种变化,真正的调整往往无声无息,但所有的数字都会替它说话。
02
除了传统OTA平台抢双11份额,多个电商平台也在争夺旅游这一品类的收益,商家为啥仍然愿意在飞猪投入精力?
上周末,我和几名旅界的老朋友聊了聊,越聊越能理解今年双11背后的那股合力。
上海君易行是一家做了很多年新西兰深度游的传统出境游批发商,他们原本主要业务在线下批发端,今年是第一次正式参加飞猪双11。
君易行这次专门为大促打磨了一款新西兰深度小团产品,限定18人,从北岛玩到南岛,行程扎实,节奏舒展,这款产品还只在飞猪上售卖,既是独家,也是爆款。

让人意外的是,这家首次参战的大促新兵,最终实现了约5000万元的GMV,占了该公司全年业务量的五分之一,来得干脆,也更突然。
聊天的时候,我问他们怎么看今年双11大卖。
他们的感受很直接,在一些传统OTA上,商家更像是隐在后台供货的角色,产品一旦被平台收走,定价权、曝光权都很难掌握,溢价结构层层叠加,销售节奏也受制于平台。
君易行的朋友直言,飞猪用户更年轻,愿意听故事,也愿意尝试,而这款新西兰小团,本质上就是讲体验、讲深度、讲非标,所以在平台就能跑起来。
北京玩不够旅游也是追随旅界多年的老读者,他们和我讲述的故事也颇为相似。
作为一个深耕出境包车游不久的小团队,这家旅行社今年也是第一次参加双11,他们的核心产品说来也简单,就是包车通兑券模式。
一张券,覆盖出境游多个城市、多种车型,可以随时预约,对消费者来说很灵活,对商家来说则能提前聚集需求。
玩不够旅游负责人A总和我披露,这个模式原本还在试水阶段,但飞猪小二建议他们报名双11,就想试试看能不能借势破圈。
结果,今年大促期间竟然卖出了100多万元,对一个新店来说,这种被看见颇为难能可贵。
而在A总眼里,双11给他们带来的不只是销量,还有一群愿意先下单再规划、愿意尝试新玩法的年轻客人,以及陪着商家把产品做细、把模式做新的平台。
据旅界观察,今年双11,有商家用爆款找到了定价区间,也有商家靠通兑券测试了未来的产品方向,更多的商家则确定了线上化的第一步该往哪走。
前几天,“重仓”飞猪的海南三正月度假酒店一位同学和我说他们双11在飞猪上卖了2000万元,然后连连感慨完全没想到。
为啥?
要知道,海南的旅游市场最不缺的就是度假酒店、亲子酒店,国际大牌连锁门店环伺下,本土酒店想要营销做出成绩,最终还是要回到双11这条熟悉的老路上。
而唯有当商家做足准备,平台给出舞台,流量的洪峰才会真正撞进店铺,给出意外之喜。
03
双11帷幕落下,站在今年这条曲线的末端往回看,会发现一个很清晰的趋势正在成形。
这个节日历来是大品牌、大商家的主场,但今年,不少中小商家也纷纷走上前台。
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是中国游客的出游方式,已经被一块一块拆开来了。
以前规划一趟旅行,常常是先把大框架拍死,先定机票,再订酒店,最后临出发或是已经到了目的地,再买门票、找一日游。
现在越来越多人的操作是,先囤几张目的地门票,再锁一两张次卡和通兑券,把关键体验先占住,等临近出游日期,看机票、酒店有没有跳水大降价,若没有再核销之前囤好的机票次卡和酒店套餐。
旅行从一笔大额决策,变成了很多次小额决策,目的地从一次性消费现场,变成了可以提前预定的服务清单。
很多过往相对即时的旅游需求,被逐渐牵引到了双11的战场。这些看起来零零散散的小件,叠加起来,却构成了飞猪中小旅行商家的双11高增速。
而无论是新西兰小团这样的深度线路,还是日本包车通兑券这样的灵活服务,亦或是海南的单体高星酒店,本质上也都是在填补碎片化需求的空白。

旅界实拍
这背后中小商家也在倒推在线旅游平台角色变化。
过去,他们藏在批发链条里,名字、品牌、故事,都在前端平台和大批发商的层层结构里被抹平,一个目的地玩乐、特色酒店产品的背后,可能是几十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最终只在系统中留下一个代码。
现在,这些商家被拖到了前台,变成了有脸、有名字、有店铺的服务品牌。
他们在飞猪开店,做直播,回评论,写行程笔记,详情页里反复打磨每一句文案,后台盯着每一条用户反馈。
那些原本只在地接圈子里有名气的批发商,开始学会和用户直接说话,只做线下对接的小车队,也思考如何用一张通兑券解释自己的价值,不做连锁的单体酒店,也更希望有渠道能展示自己的品牌。
我相信未来真正能活下来的,是那一批既懂产品,又愿意和平台共创玩法的小团队。
他们懂目的地,懂服务,知道什么样的线路是靠谱的,什么样的行程节奏又是舒服的,什么样的特色住宿服务是用户海边度假时需要的。
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过去更多提供流量和交易系统,如今开始变成一个带有孵化属性的生态。
就像今年双11,商家可以直接利用平台的会场资源、数据看板、直播能力,把商品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品牌,把品牌变成用户心智里的首选。
这背后是新消费趋势的崛起,飞猪开放平台的模式恰好可以直接连接消费者与商家的新需求。
与此同时,飞猪挖掘88VIP用户,也能为平台商家吸引更精准的高消费人群,将旅游串联到购物、外卖等消费场景,带来更多新空间和新增量。
而今年双11拿到了好结果的商家,看似幸运地踩中了风口,实则是抓住了上述两点,懂消费趋势,也更懂利用平台属性。
这似乎也解释了,哪怕今年参战双11的平台更多了,投入力度也更大了,飞猪依然在稳步向前的原因。
说白了,流量可以从别的地方导过来,补贴能在不同平台之间摇摆,入口也会被用户在多个应用之间切换,唯有在一个平台上长出来的新航道,不会被轻易搬走。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双11旅游消费上的变化?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