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据《人民日报》报道,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景区实行门票单日有效制度,游客行程多集中于“一日游”。近年来,多地旅游景区完善票务规则,实行“一票游多日”,即购买一张门票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多次到景区游玩,满足游客“过夜游”“深度游”等需求。
曾几何时,“进门费”是景区盈利的重要依靠,且有着“仅当日有效”的经营惯例。这使得游客无论何时进入景区,一旦到了关闭时间就只能离开,徒留遗憾。而且大家也默认旅游是一次性消费,游客来过一次就不太会再来消费了,于是部分景区就靠高价门票一次性获利,而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极易催生出三大困局:一是游客停留时间过短;二是二次消费转化率不高,旅游产业链条难以有效延伸;三是淡旺季营收波动大,景区抗风险能力较弱。
审视“一票游多日”制度,游客在规定时间内可反复多次入园游玩,这无疑契合了当下人们对于深度旅游和沉浸式体验的高质量诉求。从发展旅游经济的角度来看具有多维度启示。
首先,“一票多享”重构了旅游产品的价值维度。以往,景区存在“园中园”“票中票”的现象,饱受游客诟病。如今,景区管理者以坚定的决心打破利益壁垒。虽然表面上看单次门票收入有所减少,但实际上通过全域资源整合实现了价值的成倍增长。这种系统性思维突破了传统景区的物理边界,构建起“主景区+配套服务”的价值网络,使景区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成为了一个枢纽。
通过联票机制,将分散的资源串联起来,让游客能够在更长时间维度中感受地域文化的整体魅力。周庄景区推出的终身免票政策,更是一项将门票经济转化为流量入口的颠覆性创新举措。这种前置性投入吸引的不仅是当下的游客群体,更是未来持续消费的潜在客户。当游客手持终身通行证多次到访,其衍生出的住宿、餐饮、购物等消费需求便会随之而来。
其次,时空重构释放了消费潜能的乘数效应。“一票游多日”的最大价值在于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长。以黄姚古镇为例,数据显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10小时,这意味着每位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场景增加了150%。庐山推出的“一票通达”模式,将白鹿洞书院、桃花源等分散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主题游览线路。空间的重新组合不仅优化了游客的游览动线,更创造了新的消费节点。数据显示,改革后配套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较之前增长了3倍,这充分印证了空间运营带来的商业增值潜力。
其三,产业联动打造了文旅融合的生态闭环。随着门票收入在景区营收中的地位逐渐降低,文化附加值有望成为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从单一依靠门票收入向构建综合消费体系的转变,本质上是对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周庄《牡丹亭》实景演出将昆曲艺术转化为生产力,摇橹船体验创造了新型就业岗位,夜间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宿产业的迭代升级。这种“门票+演艺+住宿+餐饮”的复合模式,形成了自我造血的产业生态。
从“门票经济”向“链式经济”转型,无疑是对旅游本质的一次回归。期待“一票游多日”制度能够引领旅游行业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由此激活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多重价值。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