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秋意渐浓,国会山的争吵声却比寒风更刺骨。一场持续43天的联邦政府停摆刚刚落下帷幕,数十万公务员被迫无薪工作,数百万民众的医疗、食品补贴发放延迟,国家公园垃圾堆积成山——这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预算僵局,留下的社会裂痕尚未愈合,某些政治人物却已经熟练地翻开了“甩锅剧本”。就在政府重新开门的第二周,某跨党派议员小组高调发布了一份所谓“中国技术渗透关键基础设施”的警示报告,通篇充斥着“可能”“潜在风险”等模糊指控,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这种时间点上的微妙衔接,很难不让人怀疑:一场由两党预算之争引发的内部治理危机,正试图通过对外制造“中国威胁”的烟雾来强行翻篇。

翻开这份长达50页的报告,核心内容无非是老调重弹:渲染中国制造的电力设备、通信器材可能被“远程操控”,警告美国电网和网络系统面临“潜伏性威胁”。耐人寻味的是,报告撰写者们似乎对本土问题选择性地失明了——就在同一周,美国审计总署刚发布公告,指出联邦机构IT系统仍有超千套设备使用早已停止安全更新的操作系统,国土安全部下属的网络安全漏洞库甚至因停摆期间人力短缺而延迟更新高危漏洞信息。当自己的防火墙千疮百孔时,却热衷于虚构他国的“木马程序”,这种避重就轻的操作堪称政治行为艺术的经典范式。
更讽刺的是,这场停摆本身已然暴露了美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性痼疾。两党在边境墙预算问题上的僵持,本质是选举利益凌驾于公共福祉之上的恶果。民主党坚决反对57亿美元筑墙拨款,共和党则以“国家安全”之名绑架政府运营,双方在镜头前义正辞严,背后却是对2020年选情的精打细算。当千万低收入家庭因营养援助计划暂停而面临断粮风险时,那些声称“捍卫美国价值观”的政客们,正在把国家治理变成一场赌上民众生计的胆小鬼游戏。 这场闹剧最终以临时拨款法案收场,但核心矛盾丝毫未解,三个月后同样的戏码很可能再度上演。
此刻抛出涉华负面报告,恰好为两党提供了难得的“共识出口”。民主党可借此展现对华强硬姿态,缓解党内进步派对其妥协的不满;共和党则能将舆论焦点从筑墙争议转向“外部威胁”,巩固基本盘支持。更微妙的是,这份报告刻意淡化了具体涉事企业名称,转而使用“某些中国供应商”的模糊表述——既避免了与中方直接对撞引发商业反弹,又为后续针对特定企业的制裁留出操作空间。这种精心设计的战略模糊,与其说是安全预警,不如说是一份为国内政治博弈量身定制的道具。

值得玩味的是,报告通篇回避了关键事实:美国电网系统中实际占比最高的老旧设备多产于本国或欧洲厂商,而中国企业在美销售的民用级设备均通过国际通用安全认证。反倒是停摆期间,联邦通信委员会因人手不足推迟了对本土电信运营商网络漏洞的强制整改令。当监管机构因内耗而瘫痪时,任何关于“外部渗透”的指控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种逻辑矛盾在五角大楼去年的供应链审计中已有体现——报告显示美军方采购的“中国制造”芯片多数通过第三国中转流入,恰恰暴露了其自身采购体系的监管漏洞。
纵观历史,转移矛盾一直是华盛顿应对内部危机的经典手段。2013年奥巴马政府停摆期间,国会两党曾联手炒作“俄罗斯网络攻击”话题;2018年中期选举前,所谓“中国干涉选举”的传闻突然密集见报。但此次手法的粗糙程度令人咋舌:报告竟将某州政府采购中国产路灯的行为也列为“安全威胁”,理由是“可能被用于定位关键设施”。这种缺乏技术依据的臆测,连美国网络安全专家都在社交媒体上调侃“按照这个逻辑,进口中餐外卖盒也该被查扣——谁知道里面会不会藏有测绘数据?”
深层次看,此举折射出美国政治精英对自身竞争力下滑的焦虑。当中国在5G、特高压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时,某些人仍固守“技术霸权”思维,试图通过政治手段遏制市场规律。殊不知,真正的安全源于自身系统的稳健与开放。政府停摆期间,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多项前沿研究因经费断供被迫中断,航天局火星探测计划延期——这些实实在在的技术竞争力损耗,岂是炮制几份涉华报告所能弥补?

说到底,这份报告的出炉不是偶然。它发生在美国政治极化加剧、社会撕裂持续的背景下,成为两党短暂休战后重新寻找“共同敌人”的便捷工具。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因停摆而被迫典当首饰支付医药费的退伍军人,那些因农业部补贴停发而挣扎的农场主,他们需要的不是虚构的“外部威胁”,而是切实的治理改善。当宾夕台尼亚大道的路灯因预算削减而熄灭时,任何关于“中国路灯威胁论”的喧嚣,都成了对民主制度最尖锐的反讽。
历史经验表明,靠制造假想敌来掩盖内部矛盾,最终只会加速公信力的流失。正如《华尔街日报》某专栏所叹:“我们一边审查中国产的变压器,一边放任密西西比河上的危桥年久失修——究竟哪种风险更迫在眉睫?”或许等到下一场停摆来临之际,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该重新读读林肯的箴言:“分裂之家无法屹立”。只不过这次,分裂的不仅是党派,更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与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