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丢失 3 小时被刷 162 笔,损失 8 万元”“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半年被自动续费扣近 2000 元”,网友们的真实遭遇,暴露了免密支付在便捷背后的重重隐患。当这项初衷是 “少一步、快一步” 的支付创新,异化为平台逐利的工具,规范乱象、划定红线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民生诉求。

四大乱象凸显失衡:便捷让位于商业利益
免密支付的投诉集中爆发,核心源于四大突出问题。中国银联数据显示,近 16.9% 的受访用户曾遭遇 “被开通” 免密支付,平台往往在用户注册、下单时默认勾选,不仔细查看很难发现。私自扣费更是常态,不少用户在会员到期、服务续约时,未收到任何明确提醒就被自动扣款。
关闭流程的繁琐同样令人诟病,实测显示部分 App 的免密支付关闭需跳转 5 至 6 个页面,隐藏在层层菜单中,刻意提高操作门槛。而一旦发生盗刷或不当扣费,用户维权需提供多重证明,流程复杂、耗时费力,维权成功率大打折扣。平台之所以强推这类不对称设计,核心动因是清华大学调研揭示的真相 —— 开通免密支付后用户客单价可提升 18%,商业利益被置于用户权益之上。
协会倡议划红线:让支付回归安全本质
11 月 12 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出的倡议,为规范免密支付乱象带来了转机。倡议明确提出 “杜绝默认开通”,要求平台必须以用户明确授权为前提,不得通过隐蔽方式强制捆绑;“增设一键取消功能” 则直击关闭难痛点,让用户能够便捷收回支付主动权。
事实上,免密支付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 “便捷与安全” 的对立,而是 “商业与责任” 的失衡。倡议中提及的交易限额设置、异常交易拦截、商户风险管控等举措,并非否定支付创新,而是要为其划定安全边界。让用户在享受快捷支付的同时,知情权、选择权和资金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才是支付创新应有的底色。
多方合力方能治本:监管、平台、用户缺一不可
协会的倡议只是起点,规范免密支付需要形成监管、平台、用户的三方合力。监管层面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倡议中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规范,明确平台违规扣费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平台作为责任主体,必须摒弃逐利至上的思维,主动落实自律要求。不仅要优化开通流程,让用户在清晰告知下自愿选择,更要简化关闭操作、强化扣费提醒,建立便捷的退费机制。只有真正把用户权益放在首位,才能赢得长期信任。
对于用户而言,也需提高警惕意识。开通免密支付前仔细阅读条款,定期检查支付软件中的授权项目,及时关闭不必要的免密服务;一旦遭遇不当扣费,要保留证据积极维权。唯有如此,才能在享受数字支付便利的同时,筑牢自身的资金安全防线。
免密支付不应是 “免告知”“免责任” 支付,隐性扣费的灰色地带必须被彻底肃清。当每一笔支付都透明可控,技术创新才能真正服务于民生,数字消费市场才能在公平普惠的轨道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