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深圳福田街头,香港青年李尊明熟练地打开手机扫码,用新办的内地信用卡买了店里的新款球鞋。这张小小的卡片,是他作为“北上生活圈”一员的重要凭证。
“有了内地信用卡,坐飞机有贵宾厅,日常支付也更方便。”李尊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今,像他这样每周北上消费的香港居民正催生新的金融需求。他们带着香港的信用记录,希望在内地获得贷款和金融服务。
这一变化正在深港两地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港人选择在大湾区长期居住,从“消费北上”升级为“生活北上”,进而催生了信贷、社保等全方位的跨境服务需求。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香港环联信贷的亚太首席产品官冼迪云透露,目前香港居民“北上”贷款的需求有所提升。
“北上买社保”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热点。港人李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缴纳898元养老保险,20年后在深圳退休,预计每月可领3000多元退休金,“这样领几年就能回本”。广东省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共33.28万人次,较2021年底前增长118.93%。
北上贷款需求出现
过去,深港跨境信贷多呈现“南向”流动,以内地企业和居民在港融资、开户为主,其中多数案例依托深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DVP)实现。如今,随着部分港人北上从短期消费延伸至长期定居,港人北上贷款的需求也开始被重视。
客观来看,利率,并非驱动北上贷款的主因。数据显示,中银香港、汇丰银行10月底按揭利率上限普遍在3.25%至3.5%区间,而内地优质客户也能获得约3%的贷款。可以说,在资金价格上,两地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
真正推动这一变化的,或是更深层次的区域融合与生活方式变迁。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港人北上已从“消费北上”升级为“生活北上”, 过去港人北上多以购物、医疗、美食等短期消费为主,如今越来越多香港居民选择在深圳、东莞、珠海等地置业、就业、求学,形成了跨境生活圈,这催生了一定的信贷需求。
冼迪云同样观察到这一趋势。他指出,目前香港居民北上的信贷需求,集中在信用卡领域。一个香港居民若能在内地获得一张本地信用卡,他在日常消费和支付上的便利性会大大提升。
更深层的原因或在于,港人北上正从“资产北上”到“财富共享”。林江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港人的资产配置不再局限于香港本地的不动产或理财,开始进入内地贷款购房、投资基金股票、开设公司乃至缴纳社保。在港元与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等背景下,双币资产配置成为趋势,催生了持有“双区资产组合”的新型中产阶层,他们对于跨境金融创新的需求更高。
不过,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距离。目前,港人在内地申请贷款仍面临诸多限制,通常需要拥有内地公司或房产作为“硬门槛”。第一财经记者近期实测多家大行,招行深圳某支行明确表示暂无法为港人办理贷款业务;建行东莞某网点则指出,信用贷暂不可行,但持有内地房产或可尝试抵押贷。
港人北上买社保成风潮
第一财经记者观察到,继“北上消费”后,“北上参保”正成为港人融入大湾区生活的新选择。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在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购买社保、规划退休的经验帖文日益增多,掀起一股跨境养老规划的热潮。
44岁的波特选择通过灵活就业,每月缴纳3000元养老和医疗保险,盘算着数十年后每月领取养老金,“在内地能享受比香港更优质的养老体验”。
除了养老考量,高性价比的医疗服务同样是吸引港人的关键因素。李生向第一财经记者坦言,香港的公立医疗虽价格亲民,但资源极度紧张。“之前预约一个手术,光排队检查就要等好几个月,真正做上手术时,差不多一年都过去了。”而私立医院虽然效率高,但高昂的费用让他望而却步。
对比之下,他在深圳参保的体验显得轻松许多。持居住证即可办理深圳居民医保,每月仅需40多元。在定点社康中心可报销75%的费用,经转诊后还能前往上级医院就诊,年支付限额有2000多元。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陈颖仪对第一财经表示,社保中包含的医疗保险尤为关键。香港虽有公立医疗,但轮候时间较长;而内地不仅医疗资源更为丰富,在医生技术、就诊体验等方面也具备优势,因此“北上就医”逐渐成为趋势。她特别指出,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专门服务港人的“陪诊师”,帮助他们解决语言沟通和就医流程问题,这从侧面反映出北上医疗需求的增长。而社保则是其中较为重要的载体。
升级背后有难点
在当前港人北上贷款与社保服务需求引发关注的背景下,一系列难点也逐渐显现。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跨境数据传输、金融合规风险及制度对接障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陈颖仪对第一财经表示,北上贷款所依赖的征信数据,在两地之间尚未完全打通。由于香港在数据管理、存储权限(例如部分数据由私人银行掌握)以及监管要求上与内地存在差异,导致数据流动存在实际障碍。
冼迪云进一步指出,内地各家银行在审批贷款或信用卡时,所采用的评分卡模型与标准不尽相同。其核心评估准则普遍围绕两大关键要素:一是客户的还款能力,即通过对比收入与负债水平来判断其偿债能力是否健康;二是客户的还款意愿,这通常通过历史还款记录来推断。
内地银行需要客户在香港的信用数据维度较多,包括客户在香港的贷款总额、持有信用卡数量及各卡欠款余额、历史还款行为、是否存在逾期,信贷申请动态等。
林江从更宏观的层面分析了潜在风险。他对第一财经表示,还需要考虑金融合规与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港人北上贷款一旦发生违约,由于涉及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债务追偿与法律执行程序复杂、成本高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多渠道的资金流动也进一步提升了反洗钱等风险监控的难度。
林江认为,制度对接与权益认定也可能存在障碍。两地的社保体系,如香港的“强积金”与内地的“五险一金”,在规则和待遇上存在显著差异,目前缺乏顺畅的互认机制。这引发了一系列待厘清的问题:例如,港人返回香港后,其在内地的社保权益如何衔接?若在两地同时缴纳社保,是否存在重复缴纳或待遇享受的模糊地带?这些都需要政策层面进一步细化与明确边界。
未来如何发力?
针对港人北上过程中的难点,未来应如何发力?
林江对第一财经表示,建议在大湾区框架下加快建立跨境征信合作机制,推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香港监管部门协同,构建信用记录互认与转化评估模型。同时,可建立统一的港澳居民金融身份认证平台,运用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在保障个人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境验证。此外,可探索发展“积分征信”机制,允许初入内地的港人以水电缴费、税单等替代传统征信数据,提升其融资可获得性。
在制度层面,陈颖仪对第一财经表示,实现信息互通,一方面需正视两地差异,在现有平台基础上,通过持续沟通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另一方面,应推动将成熟的试点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提升其公信力与制度层级,为跨境数据流动提供坚实保障。
林江建议,社保制度的衔接也探索新路径。可推动两地社保记录与待遇互认,探索“社保一号通”机制,使港人可在线整合管理两地账户,实现待遇合并或转换。同时,应明确跨境就业人员的社保缴纳规则,避免重复缴付或保障空档。
(波特、李尊明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