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网曾经的“河北地产王”,债务重组之路有了新进展。
11月17日,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荣盛发展)发布公告称,为化解公司债务,促进稳定经营,拟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简称信达河北)签订债务重组合同。
本次债务重组标的金额为200,077.44万元,各方约定,如果荣图盛展或荣图盛展认可的第三方和担保人按照重组合同约定还款计划表向信达河北按时、足额偿付105,000万元(其中以实物资产协议过户抵债35,000.00万元),则信达河北同意豁免重组标的中的其余债务。
信达河北聘请河北天诚房地产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本次债务重组涉及的抵债资产进行评估并出具了《房地产估价报告》,根据评估结果,本次用于抵债的实物资产评估价格为35704.41万元。
债务重组
具体来看,该次重组方案涉及多方:债权人为中国债权人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债务人及担保人3为廊坊市荣图盛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荣图盛展”);担保人1是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另有担保人2、4,还有第三方共同债务人。
各方确认该合同涉及的重组标的为20亿元,其中包括重组债务14.87亿元、重组补偿金4.01亿元、违约金1.1亿元、诉讼费等相关费用285.5万元。
根据约定,若荣图盛展或认可的第三方及担保人按时足额偿付10.5亿元(含以实物资产抵债的3.5亿元),信达河北将豁免其余债务共计9.5亿元。
作为河北省首家通过IPO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曾经被称为“河北地产王”的荣盛发展,走到这一步或许并非偶然。
观点新媒体了解到,自2021年起,荣盛发展便相继出现商票、美元债逾期及重组,中期票据展期,银行贷款、信托等债务逾期。
紧接着伴随业绩下滑、资金回笼降速等问题,现金流愈发紧张,融资越发困难,逐渐深陷债务困境。
数据显示,2022–2024年,荣盛发展连续三年归母净利润为负,若2025–2026年营收跌破3亿元且继续大额亏损,将面临着退市危机。
而在此之前,荣盛发展也曾一度处于退市边缘。
2023年5月25日,荣盛发展连续出现两个跌停,彼时1.17元收盘价创近十年新低。
在股价持续下挫,逼近1元面值之际,正值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政策利好阶段,荣盛发展企图切入新能源赛道,拟通过收购以锂离子电池为主要业务的荣盛盟固利,以求新的“造血能力”。
但该交易一直未通过公司股东会等审议程序,直至今年9月底最终宣布终止。
9月30日,荣盛发展公告称,决定终止发行股份购买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公司68.39%股份并配套募集资金的计划,终止原因是“拟收购资产所在行业环境较本次交易筹划初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最新财务数据显示,荣盛发展第三季度营业收入约为62.08亿元,同比下降31.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31亿元,同比增长79.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约4.39亿元,同比增长60.83%。
年初至报告期末,荣盛发展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80亿元,总资产约为1432.53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11.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118.82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20.02%。
不难看出,荣盛发展依旧深陷泥沼,寻找新的方式维持及恢复经营能力迫在眉睫。
多样化债
观点新媒体注意到,此次方案约定偿付的10.5亿元债务中,包含了以实物资产抵债的3.5亿元,这也是今年以来荣盛发展抵债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早在今年3月份,荣盛发展就发布了关于公司拟对债务进行重组的提示性公告。
彼时荣盛发展表示,在坚决贯彻“不逃废债”原则的基础上,拟制定以股抵债方案,通过梳理公司现有优质、有潜力的资产,整合优质子公司的部分股权作为偿债资源。
随后于4月份,荣盛发展称已梳理整合酒店、代建、商业管理、产业服务等相关轻资产板块业务,搭建“挚享平台”和“至启平台”,以平台股权作为偿债资源实施债务重组,合计拟化解160亿元债务。
来到5月份,荣盛发展就“20荣盛地产MTN002”余额10.42亿元及本息5.52亿元与债权人沟通以股抵债,但最终未达成一致。
民生银行公告显示,“20荣盛地产MTN002”持有人会议未通过票据部分注销议案,也就是说,基于债务重组协议、债券注销协议的约定并未达成。
“以股抵债”折戟之后,荣盛发展转向“以物抵债”来缓解短期流动压力。
5月19日,荣盛发展以旗下海南、河南两个酒店资产,抵消对供应商南京宁渌、河北中凯欠款共计15.03亿元。
6月11日,以一处城镇住宅用地、两处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市场化商品房、一处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综合性商务酒店,抵消下属子公司写意园林的1.03亿元借款,以及供应商南京宁渌、河北中凯等相关债务7.07亿元,抵债金额总计8.1亿元。
6月18日,上市物业公司荣万家公告,与荣盛发展订立2025年债务抵偿框架协议,将后者拖欠的应收账款转为实物资产,含1.27万个停车位、5479套储藏间,以及112套住宅、公寓及商业单位,交易总代价约10.7亿元。
彼时荣万家称,之所以达成上述协议,是由于荣盛发展面临财务压力,以及房地产业务低迷的影响,通过收购清偿物业,能有效回收未收款项,减少应收账款。
至此,荣盛发展年内“以物抵债”规模已达33.83亿元。
此次与中国信达签署20亿债务重组协议,除3.5亿元实物资产抵债外,荣盛发展仍需通过偿还7亿元现金余额,才能免除剩余9.5亿元债务,实现“减半”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