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赵怡然 通讯员 陈泓宇 青岛报道
夜幕降临,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逄家桃园的村委门口却亮如白昼。一盏明亮的补光灯,将桌上那盘热气腾腾的烤地瓜照得格外诱人。“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我们正宗的逄家桃园地瓜,糖心流蜜,软糯无丝……”镜头前,回村任职大学生葛乐讲解得细致又热忱,试图透过屏幕,将这份土地的香甜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这充满烟火气的一幕,正是张家楼街道“楼里青锋”直播实训计划结出的丰硕果实。为充分激发回村大学生“思维活、闯劲足、善创新”的优势,街道系统化地搭建起成长阶梯,通过3次头脑风暴碰撞思路、5次技能培训夯实基础、2次实地观摩开拓视野、1场立项答辩明晰路径,为这群年轻人全面赋能。
从“新”开始,在镜头里融入乡村
实训的第一步,是让年轻人拿起镜头,用自己的视角重新发现脚下的土地。起初,相机在他们手中还有些生涩,但很快,11位村主任助理便组建起2支奇思妙想、朝气蓬勃的短视频团队。
账号“王德福的回村日记”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第一视角的沉浸式体验,可能是跟着老党员重温一段峥嵘岁月,也可能是在儿童防溺水公益活动中,被孩子们齐声喊出的“谢谢老师”弄得腼腆一笑。而账号“村委会显眼包”则彻底放飞,用时下最流行的网络语言和剪辑手法,把村委的日常工作、乡村的趣事糗事拍成了令人捧腹的短剧。
正是在这22期原创视频的创作过程中,变化悄然发生。为了拍好红色故事,他们一次次倾听,直到对那段历史感同身受;为了捕捉公益活动最动人的瞬间,他们融入其中,从拍摄者变成了热心的志愿者。他们的镜头,从最初的旁观记录,变得越来越有温度、有情感。10.66万人次的线上曝光,是成绩,更是见证,见证了他们如何通过镜头宣传了乡村,如何在深入走访中了解了乡村,如何在与父老乡亲的一次次互动与合作中,深深地融入了乡村。
这段用脚步丈量、用镜头叙事的宝贵经历,不仅积累了粉丝,更为他们今天敢于走进直播间,为家乡特产“代言”,打下了最坚实的情感与信任基础。
向“新”而行,在直播间勇敢破局
如今,这支青春力量开启了更具挑战的征程——从乡村故事的“记录者”,转型为家乡特产的“带货官”。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让外界“看见”乡村,更要让家乡的优质农产品被更多人“尝到”。
在街道的支持下,一个由闲置房间改造的专属直播间搭建了起来。背景墙上,手绘的张家楼田园风光清新活泼,“逄家桃园地瓜,甜过初恋”的标语趣味横生。他们的“一号链接”,就是这片土地上最引以为傲的逄家桃园地瓜。
然而起步,总是伴随着挑战。
“记得第一次正式直播,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话术,一上场全忘了。”团队成员逄朔笑着回忆,“面对个位数的在线观众,我们只能互相打气,硬着头皮把流程走完。”起步的数据确实有些“骨感”,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曾因一条偶然的热门视频冲上600人,但更多时候,是20位左右“老铁”的安静陪伴;日销量稳定在5单左右,其中还有亲友的“友情支持”。
但这5单,对他们而言,重若千钧。
“每一单我们都会手写一张感谢小卡片,精心打包。”赵泽瀚说,“我们知道,这不仅是5份订单,更是5份陌生的信任。有客户反馈花生特别香,有回头客说地瓜确实好吃,这些评价比任何数据都让我们激动。”
他们开始在挫折中飞速成长,发现白天年轻人要上班,就将直播调整到晚上;发现干讲产品太枯燥,就现场烤地瓜,展示诱人的糖心和拉丝;发现一个人讲解乏力,就两人搭档,一个主讲解,一个实时看评论互动。
“成交量的意义,远超过数字本身。”逄朔感慨,“它像一束微光,证明了这条路可以走通,也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哪里还需要改进。从镜头后走到镜头前,从拍视频到卖产品,这是我们迈出的最关键一步。订单虽少,但我们的信心很满!”
乘“新”而上,在期望中振翅高飞
这群年轻人之所以能勇敢迈出“第一步”,离不开从区到街道,从平台到机制的多方支持与持续滋养。
区级“青禾园地”成长特训营,为他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对接了更多元的资源;街道“楼里青锋”直播实训计划,则通过系统培训,为他们夯实了从想法到实战的能力基石。而在每一个创意策划、每一次直播复盘背后,还有来自项目导师的“手把手”辅导,陪伴他们在摸索中稳步成长。
“我们看到的不是略显冷清的直播间,而是他们敢于试错、持续创新的那股劲儿。”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从拍视频到做直播,从宣传乡村到振兴产业,这群年轻人正如我们期待的那样,正在用新媒体为乡村赋能,为乡村振兴插上一双充满青春力量的数字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