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盐池县,文明新风浸润城乡。盐州路街道小井坑社区的网格员正细心更新积分榜单,花马池镇沟沿行政村的“以奖代补”政策落地见效,冯记沟乡暴记春村更把“积分超市”搬到了村民家门口……如今的盐池县,城市文明建设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渗透在街巷的细致举措,是流淌在民生里的真切温度,更是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文明之花在城乡大地处处绽放。
在小井坑社区积分兑换活动现场,群众有序查询积分、挑选物品。刚用积分换到粮油的居民冯军说:“这些积分是我参与志愿服务、环境整治攒下的,是社区对我们的认可,换成生活用品既实惠又有意义。”
沟沿行政村村民杨卫强最近成了村里的名人,他在德胜墩自然村干活时,偶遇同村村民杨卫富正和供电部门工作人员为了架设电线杆的事情争执不下。杨卫富担心影响自家草场,说什么也不同意施工。眼看着矛盾就要升级,杨卫强想起村里推行的“以奖代补”政策,立即给村治保委员会打了电话,说明了情况。随后,村干部赶到现场,经过沟通后,杨卫富解开了心里的疙瘩,最终同意施工。事后,杨卫强因第一个上报情况,拿到了10分奖励积分,并兑换了10元现金。“以前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管‘闲事’也是给村里做贡献呢。”杨卫强笑着说。
这10元的奖励,激起的涟漪却远不止于此。过去抱着“事不关己”态度的村民,如今都开始主动留意身边的大小事情,一有矛盾苗头就及时上报。小摩擦在萌芽阶段就被发现,调解起来事半功倍,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村民也在参与治理中慢慢培养起了集体责任感,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主动劝和的氛围越来越浓。
暴记春村的做法,让该村村民感到很贴心。村“两委”班子带着电饭煲、洗衣液、卫生纸等生活用品,把“积分超市”搬到了村民家门口。村干部分工协作,有的耐心讲解兑换规则,有的认真核对积分,有的主动帮村民搬运物品,大家根据各自的积分兑换到了心仪的物品。这次上门服务不仅省去了村民往返的奔波,还照顾到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村民,更在家门口搭建起了干群沟通的“桥梁”。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积分,正在盐池大地上绘就一幅生动的乡村治理新图景。它让移风易俗从墙上的标语变成了村民实实在在的行动;让邻里守望从传统美德化作了日常生活的常态,也让乡村治理从干部的单向管理转变成了干群双向奔赴的共同事业。
来源:吴忠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