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冬天,对于家电市场上的所有企业与商家而言,不仅寒意更甚,更隐藏着“来得早、持续久”的凌厉态势,甚至有部分家电厂商可能难以熬过这场寒冬。但,寒冬从不是绝境,对于家电厂商来说,则是危与机的共生场——对于所有不愿躺平、主动进攻的厂商来说,凛冽寒风中,隐藏着一系列家电产业的新商业机遇。
何声 撰写
“危中寻机”!在2025年的这场寒冬里,对于家电产业的众多工厂和商家,有了更为具象化的理解与认知。
提前降临且持续蔓延的寒冬,让不少家电厂商倍感压力,甚至萌生出“心灰意冷”的倦怠。但是,在家电圈看来,寒冬之下从不缺少商业的机会,真正有想法、有能力的家电厂商,无需焦虑彷徨,更该主动出击,在寒冬中挖掘属于自己的增长突破口。
目前来看,在今年的寒冬中,家电市场隐藏着显性与隐性两大机会,关键要做好准备,才能随时出击。
显性商机:取暖类家电的场景化突围
最直观的商机,莫过于寒冬催生的取暖制热类电器需求激增。
每到冬季,家电厂商都会重点发力的取暖类家电产品矩阵,正迎来新一轮市场爆发:从大家电中的空调(制热功能),到小家电里的取暖器、水暖垫、电热毯,再到便携的电热暖手宝,这些覆盖家庭、办公、移动出行等多场景的“取暖类家电”,不仅自身需求走俏,同时还带动了燃气壁挂炉、热水器等关联产品的销售热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传统赛道近年来正通过“场景化微创新与微应用”焕发新生。比如部分取暖器融入“围炉煮茶”场景设计,让产品跳出单纯的“制热工具”属性,赋予用户情感共鸣与情绪价值;部分电暖手宝在延长发热时长的基础上,增加手机临时充电功能,贴合户外出行、通勤等多元需求;还有传统取暖器通过壁挂式、地垫式改造,适配小户型、办公空间等特殊场景,实现销量的快速增长。
从商业逻辑来看,极端天气从来都是用户需求集中爆发的节点,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冰冻严寒,核心在于家电厂商能否做好两件事:一是以产品为中心,提升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响应能力,确保机会出现时能及时出手、快速抢占市场;二是以用户为中心,打磨营销体验与服务能力,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让用户需求得到即时满足。
对于家电厂商来说,心里非常清楚,市场从来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主动出击、发现机会的能力和手段。所以,聚焦一线市场需求变化,去倒逼企业经营团队的系统性创新,将是接下来家电市场经营的“必修课”。
隐性机会:市场洗牌中的 “新陈代谢” 红利
除了显性的产品需求,寒冬更催生了一层隐藏的商业机会:市场与天气的双重寒冬,正加速家电行业众多企业和商家的“新陈代谢”,成为“新旧势力切换”的关键节点。
这意味着,对于有实力、有想法、有闯劲的家电厂商而言,这场寒冬正是 “直道超车” 的契机:借助市场冲击带来的行业洗牌,加速淘汰竞争力薄弱的同行,顺势抢夺其市场份额与渠道资源;而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弱的弱小厂商,自然会在寒冬中加速出局,为行业优质资源的重新整合腾出新的空间。
这正是一些家电厂商口中的“存量中寻找增量”机会,那就是通过淘汰、挤压或干掉同行,从而抢夺原本属于他们的市场商业机会。
家电市场,本就是完全开放的竞争场,每年都有新进入者带着创新模式或资本入局,也有企业和商家因经营不善或战略失误被动退出。在家电圈看来,这正是市场“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如今家电市场已进入存量主导的阶段,作为耐用消费品,家电厂商不仅需要长期主义的耐力、产品技术的实力,更需要抵御市场波动的抗风险、抗击打能力。
寒冬,正是检验并锤炼这些能力的“试金石”。事实上,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一线市场的诸多新变量、新挑战已让不少家电厂商倍感压力,“出货下跌、利润下滑” 成为行业高频声音。刚刚结束的双11大促中,众多中小厂商的市场抢夺遭遇阻力,但也有部分头部厂商借机实现了抢单造势与渠道卡位,提前锁定了后续增长空间。
归根结底,市场环境与天气环境的变化从未停歇,对于家电厂商而言,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身的“抗寒能力”,包括产品创新的硬实力、供应链响应的快能力,以及抗风险的稳能力。只要能持续巩固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家电厂商即便身处寒冬,也能寻得 “春意”,在行业洗牌中深耕机会、逆势突围!
声明:家电圈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