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情感与价值观,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近日,长沙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烟火智造 潮涌星城”重点报道采访团第二站走进地道长沙民艺馆,体验了解其怎样以“非遗+体验+消费”新模式,成为长沙文旅新地标,为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如果说,传承和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基础,那么创新利用是其可持续焕发新生的必经之路。地道长沙民艺馆的创新之处在于,该项目由新中式烘焙品牌“墨茉点心局”与“自然造物”联名打造,通过挖掘与解构丰富多彩的长沙非遗与民间手艺,呈现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非遗生活空间。这种运营方式让湖南非遗的传承具有整体性的同时,还通过“输血”托举而实现“造血”发展。
走进地处太平老街的地道长沙民艺馆,浓厚的长沙老味道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长进深的空间里抬头处映入眼帘的是挂满油纸伞、竹编灯笼的天花板,一边是墨茉点心局半人高的柜台,一边是非遗产品展示和宣传墙,中间展示台一字排开,将500余件非遗产品精致展现。

让非遗可知、可感,方便消费者在亲近非遗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这一件件精心手作的天工之物的温度,在记者看来则是其又一创新之处。
整个场馆分文创展示、民艺体验和休闲活动三大区。湘绣、长沙铜官窑、长沙面塑、望城剪纸、望城皮影、滩头年画、浏阳夏布……文创展示区展出十余种饱含湖湘文化的非遗手工艺。除了湖南本地的文创产品,还搜集了全国各地的文创产品及手工艺品。
在民艺体验区内,记者看到摆放着多种手作材料,年画拓印、皮影、泥塑、漆扇……消费者可以在动手制作过程中近距离体验非遗,让传统贴近生活。就连前来旅游的游客带走的“民艺湖南”手信,也设置了互动的小细节,让游客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非遗之美。馆长谢振介绍,馆内还定期举办非遗讲座、手作工坊等活动,推动非遗从“被保护”走向“被需要”,让非遗成为千家万户美化生活的一份子。

地道长沙民艺馆与文旅的紧密联动,则是其持续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当前,长沙突出强调文旅创意融合,以加强文旅资源融合为突破口,挖掘内涵、打破边界,用文化为城市铸魂、创意为城市赋能。抓住这样的时代机遇,地道长沙民艺馆积极打造为一张长沙的文旅新名片。国庆期间,12小时销售额达4万元,营业至深夜12点的安排为长沙夜经济注入活力。该馆在8月开馆首月,客流量便达12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会把场馆打造成民间手艺人交流平台,打造新民艺孵化器,让更多手艺人的作品在这里崭露头角,让这里成为传播长沙文化的新媒介。”谢振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