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习的过程中,各个校长力求把公益的火种带回学校,让教育微光在有限的条件下更远地照耀。教育公益是一场漫长的接力,“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是其中有力的一棒,在郑州的专家们也是不断接力,成为传递的一环,让乡村教育的河流,流淌得更欢快、更久远,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
近日,由汇添富基金和第一财经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河流·孩子”乡村教育管理研习班在河南郑州举办。来自云南、广西、贵州、湖北、湖南、内蒙古、宁夏、青海等8个中西部省份、自治区的12所学校的21位乡村教育管理者齐聚一堂,在一周的时间内开展了对乡村教育的多种探讨,更对“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的未来之路提出了诸多有益反馈。
为进一步优化升级研习班课程体系,从2024年开始,项目组联合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按照三年的整体规划,聚焦“高质量的发展规划”“团队建设与专业发展”“学校治理现代化”等校长们关心的核心议题,关注对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和有效落地,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支持添富小学深度推进教学改革。
本次培训是三年规划的第二年,也是配合未来乡村教育变革的前瞻式校长培养计划的重要节点。项目组与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在前期调研之后,确定了充实而富有意义的研习班日程。原郑州市教研室主任、原真爱梦想课程研究院院长周文胜分享了《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主题报告,剖析新时代教育变革方向与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河南省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特聘专家齐华校长主持开展了《教学评一致的课堂设计》工作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玲博士进行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专题讲座。河南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1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孟素琴老师带领的“第三高度”团队组织了《阅读带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参与式工作坊。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张学新教授开展了《基于未来教育形态,探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专题讲座。郑州经开区实验中学副校长牛淑文分享了《守教育本心,拓管理新境》的教育实践案例。学员们还到郑州当地学校实地参访,挖掘学校文化构建、课程领导力打造的实践经验。每一位学员都在参与式工作坊中积极互动,共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跨学科课程设计的方法。
项目组邀请了胡风霞、彭艳霞、王艳玲、李慧等郑州当地的知名校长和骨干教师担任本次培训的引导师,陪同乡村校长们进行每日的复盘。她们认为,在教育的版图上,乡村教育是一片亟待深耕的土壤。作为引导师,她们从开始的破冰团建到每天的总结复盘全程参与,既是学习者,也是传递者。她们把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经验,与乡村教育同行分享,也从乡村教育者扎根乡土、坚守教育的故事里,汲取了感动与力量。
“每一次互动交流,都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传递理念方法,他们反哺教育初心,让教育的星火,在城乡教育人之间悄然连接。”专家们感慨道,“‘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多年的坚持,让乡村孩子有了明亮的教室、丰富的图书,更让乡村教师有了成长的平台。”
培训期间,有多个瞬间令人动容。乡村校长们带着学校发展的难题而来,却始终保持乐观与韧性。本届研习班中,学员年龄跨度虽然很大,但共通的是对教育的执着与对提升教学质量、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期待。他们身上有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定,也有着扎根土地、默默耕耘的力量。
在学习的过程中,各个校长力求把公益的火种带回学校,让教育微光在有限的条件下更远地照耀。教育公益是一场漫长的接力,“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是其中有力的一棒,在郑州的专家们也是不断接力,成为传递的一环,让乡村教育的河流,流淌得更欢快、更久远,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我出生于乡村,所以更加深知乡村孩子对优质教育的渴望。”郑州陈中实验学校总校长张正彪在发言中表示,“公益助学是反哺,更是责任。科技赋能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让资源流动起来,让经验可复制、可落地。我们愿将学校在AI赋能教学方面的探索经验和实践成果倾囊相授。”
在结业仪式上,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上海汇添富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李文表达了对乡村教育者扎根乡土默默奉献的崇敬与感动,充分肯定了项目多年来在促进西部乡村教育公平、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李文表示,教育是爱与坚持的长跑,面对东西部教育差距及数字化挑战,“河流·孩子”项目将持续投入硬件升级,并深化教师培训与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支持所有教育工作者保持初心、知行合一,共同用行动创造更多“爱的改变”。
来自宁夏泾源县泾河源镇兰大庄添富小学的教务主任马国瑞老师表示:“我感触最深的是‘做完’不等于‘做好’,要用主人翁心态开展工作,提升工作质量。”湖北省利川市忠镇路城池添富小学杨武刚老师印象深刻的是:“班主任既是救火员也是垃圾桶,更是班级大家庭的主心骨,所以班主任的管理和稳定显得尤为重要。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可执行并且十分温暖有爱的工作方法。”
通过精心的安排,在乡村校长眼里模糊的学校管理难点和重点都逐渐具象化,并且乡村校长之间也构建了牢固的友谊。内蒙古扎兰屯市中宁添富小学鲁春林校长的学校管理经验就经常被拿出来讨论,好的学校建设吸引学生回流,这让贵州省黎平县古邦添富小学的石家海校长坚定了学校的品牌建设和长期主义投入。
他说:“我校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最南端,在校生293人,都是侗族,住校生80人,留守儿童125人。2024年,我参加了上一期校长培训,第一次那么深刻而清晰地接触到了学校发展愿景,第一次接触到对分课堂。回到学校后,我组织老师们重新审视了学校办学理念,确定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成就美好’的共同愿景,以侗民族文化传承为办学特色。我想告诉大家,今天所学,必为日后所用。”
来自云南的石佳辉现任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他是从“河流·孩子”第一所项目学校云南怒江平安寨添富小学成长起来的。在结业典礼上,他分享道:“此次校长培训,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教育应如河流,包容且坚定;育人当似护苗,耐心且用心。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管理者,更是教育方向的引领者、师生成长的陪伴者。我们既要像河流一样,以开阔的格局接纳不同特质的学生,用优质教学资源与创新方法的持续‘水流’为他们的成长注入动力;也要像守护幼苗的人,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耐心引导他们克服成长中的‘风浪’,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2025年下半年的新学期,石佳辉把培训所学融入办学实践,与蛮云完小的老师们利用“蛮云书韵伙伴社”这个平台,师生共读、家长共读,带领学校团队深耕教育教学。这只是其中一所学校的缩影,在中国乡村教育的大海中,无数一线乡村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坚守岗位,让每一个校园成为一条充满活力的“教育之河”,守护每一位孩子健康、快乐地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据悉,“河流·孩子”乡村教育管理研习班自2014年首办以来,累计已有144名乡村校长参与培训。第八届“河流·孩子”乡村教育管理研习班已圆满落幕,但项目组对乡村教育的探索仍将不断深化。在这条奔涌不息的教育之河中,每一位乡村教育工作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涓涓细流。他们用坚守与热忱,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之光;用智慧与创新,为乡村教育注入不竭动力。“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将继续携手更多教育同仁,以“河流”之态,滋养乡村教育的沃土,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在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