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线探索
科研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哪里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探索
“思政+科研”育人新实践
本报记者 朱英杰
“在研究生培养中,我们发现研究生们在专业水平日益精湛的同时,也容易陷入‘技术理性’的困境。”北理工光电学院党委书记李家方直言,部分研究生存在过度关注仪器数据、论文发表等具体目标,而对技术价值的深层认知和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关注不足。基于这一观察,学院开始推动“思政+科研”育人新实践。
聚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战略需求,近年来,北理工光电学院立足“思政引领、科研强基、实践育人”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让“国之大者”真正走进研究生群体的科研日常。
“研究生群体有8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在科研实践当中,这决定了思政教育必须‘跟着科研走、贴着实践做’。”李家方表示,学院尝试把实验室建成“思政主课堂”、让企业变成“实践大舞台”、使科普阵地化为“传播窗口”。“总而言之,我们尝试全方位地将研究生的科研场景转化为浸润式思政教育场景,通过价值引领、实践体验与环境营造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亲身科研中感悟新时代的成就与使命。”
北理工光电学院以思政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科研实践全链条。让研究生在“做科研”中“悟初心”。作为系列实践的参与者,光电学院上银优博博士后、科研思政讲述人汤亮,就曾带领研究生们共同感悟科研的力量。借助学院创设的“实验室思政示范点”,汤亮和研究生们共同参观了解各类智能光电精密仪器装备,并详细了解了一个个看似“冰冷”仪器背后的“温暖”故事。
在高精度检测仪器领域,我国曾长期面临技术限制。为此,学院科研工作者们不辞辛苦,攻克难关。以激光差动共焦(LDC)超分辨、抗散射、高层析的精准定焦测量为原始创新主线,先后发明并研制出LDC形貌尺寸超分辨检测仪器、LDC干涉形状尺寸超精密测量仪器、LDC光谱形态性能超灵敏探测仪器等系列新原理装备,实现了对同类禁运仪器的“换道超车”和性能提升。
“我们希望通过科研故事,能让这些青年科研骨干们深刻体悟到:要突破高端仪器禁运,必须掌握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发扬不辱使命、为国铸剑的担当精神,保持开拓进取、坚韧无我的奋斗姿态。”汤亮说。
光电学院2024级硕士生郭楚君在参与系列实践后感慨:“我仿佛踏入了一座蕴藏家国情怀的科研殿堂。这堂‘实验室里的大思政课’,比任何课本都更让我懂得‘科技自立自强’的分量。”当听到老师讲“这些仪器用在国家重大工程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家才更安全”,郭楚君表示,那一刻,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作为青年一代,他为能接过科学家前辈手中事业薪火相传的接力棒深感光荣,将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钟芸表示,学院还通过以思政为“核心引擎”,打造科研思政共同体;以科研为“能力维度”,培育服务国家创新人才;以民生为“情感维度”,厚植人民立场社会责任;以社会为“实践维度”,拓展知行合一育人场;以国际为“开放维度”,提升全球视野和文化自信五项具体工作举措,打造了覆盖“校内科研阵地—校外社会基地—国际交流平台”的多层实践网络。“我们还通过建立研究生精准画像数据库,实时追踪他们的思想成长与能力发展轨迹,形成集导师育人、项目驱动、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全程化育人机制。”
展望未来,北理工光电学院的教师们表示,这些实践探索不仅让研究生受益匪浅,也为学院深化研究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将持续强化导师‘言传身教’主导作用,激发研究生‘自我教育’主体意识,强化企业专家与科研院所联动共育,让思政教育更具专业度与感染力。通过研究生精准画像数据库实现因材施教,推动科研思政从‘活动式’向‘体系化’转变,形成可持续的机制保障与文化自觉。”李家方说。
图说·新闻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学生正在参观由学院创设的“实验室思政示范点”,深入了解曾亮相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的数字人“千言”的开发故事。

2
委员点评
以思政引领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注魂
王涌天
“十四五”期间,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深刻认识到,不能只培养“技术能手”,更要塑造“国之栋梁”。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打造的“科研思政”“实验室里的大思政课”正是这一阶段的生动实践。我们将育人主战场从传统课堂延伸至科研一线,让国产高端仪器设备承载感人的报国故事,让教师科研攻关的言传身教成为最鲜活的价值观示范,实现了思政教育在研究生培养全链条中的“有机嵌入”,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注入了灵魂动力。
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还探索并实践出“三立·三拓·三塑”育人模式,形成价值立人、学科拓展、能力塑造协同的培育体系——
以立德为先、立志高远、立才铸基之“三立”强化价值立人:突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引导学生从选题伊始就对标“四个面向”,把创新创业视为报国路径,构建院士+中青年教师+企业导师+优秀博士生分层培养体系,铸就责任担当的价值传承链。
以拓域交叉、拓课广博、拓群共创之“三拓”推动学科拓展:以交叉融合重塑知识结构,形成“光电+计算机/材料/医学/艺术/经管”能力图谱,建立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打造从创新到创业的赋能链。
以引赛塑能、引业塑识、引创塑行之“三塑”实现能力塑造:以“科研—实践—创业”贯通为主线,研赛联动、产教融合与转化闭环并进,打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能力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创办了二十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了十余位各领域领军与创新创业人才。
面向“十五五”规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要求,科研思政必须迭代升级。核心就是要更深刻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在我看来,未来的科研思政,一要更注重“融合的深度”,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层面,而要引导学生在国际竞争前沿、在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实践中,深刻理解个人学术志向与国家战略急需的内在统一。二要更注重“体系的广度”,将思政引领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培养身心健康、情感丰富、知行合一的创新人才,并利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形成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三要更注重“时代的效度”,必须主动应对网络时代挑战,关注青年一代的真实需要,创新方法载体,将社会课堂的丰富素材转化为科研育人的鲜活资源,汇聚学校、企业、社会育人合力。
教育强国建设呼唤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未来的“科研+思政”实践,就是要确保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不仅具备一流的创新能力,更拥有服务国家人民的深厚情怀和面对风险挑战的坚定信念,这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最生动体现。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
责编:朱英杰
制作:王丽媛
审核: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