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回民中学教师 葛珺晗
时间缄默,岁月留痕。转眼间,这已是我站在讲台的第六个年头。从初为人师时怀揣的理想与忐忑,到如今于平凡日常中践悟教育之重,这一路,是不断阅读、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成长历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归根结底是看见每一个具体的人。”这句话,也成为我班主任工作中最深的座右铭。
带班之初,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孩子,我决定找每个孩子谈心并记录情况,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没课我就会去教室“趴窗户”。童,一个看起来温柔恬静、品学兼优的女孩,初步了解她已是一名共青团员了,我决定任命她为班委一员。开学才不到一个月,我发现她上课经常瞌睡,要么就是呆呆地看着窗外。作为班干部岂能在课堂上睡觉,这种行为立马激起了我的愤怒,我觉着她太令我失望了。当天下午,我跟着学生去上体育课,想看看这群孩子生龙活虎的样子。刚巧,童因为身体原因在操场边旁观,我知道,机会来了。我走过去,没有质问,在她身旁坐下。“看你没什么精神,是身体不舒服吗?还是没休息好?”我轻声问道。起初,她只是低着头,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没事,老师”。我没有催促,只是和她一起看着操场上的身影,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沉默了片刻,她忽然抬起头,眼眶微红:“老师,对不起……我让您失望了。”
就是这句“对不起”,让我心头一颤。我看见的不是一个懈怠的班委,而是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孩子。我放缓语气,说:“童,老师找你,不是要批评你。我是看见了你的状态不对,很担心你。你能告诉我,最近发生了什么吗?”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紧闭的心门。她告诉我,最近她发现父母离婚了,却还在她和弟弟面前强装一切正常。父母频繁的争吵让她每天胡思乱想,一边瞒着刚上初中的弟弟,一边扮演着那个“坚强”的姐姐和好学生。“我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老师……”她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在那个喧闹的操场边,我看见了热闹人群旁一个孤独无助的灵魂。我之前所见的“瞌睡”和“走神”,不过是这巨大冰山浮出水面的微小一角。我之前的“愤怒”,是何等的武断和浅薄。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看见”的含义。它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行为,更是用心去看见行为背后的缘由、情感深处的波澜;看见她的疲惫,更要看见这疲惫之下的隐忍与挣扎。自那天以后,我不再只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管理者,更努力地去做一个走入学生内心的陪伴者。我和童约定,感到压力或不开心的时候随时找我倾诉,先照顾好自己,回归正常的轨道。我也期待着她再次成为那个眼里有光的女孩。
教育的力量,往往就始于这平静而深情的“看见”。当我们放下成见,俯下身来,才能真正听见花开的声音,或许轻微,却是一个世界最真实的回响。看见,是理解的开端,是尊重的起点,是让教育真正发生的、最温暖而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