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5年Q3财报。财报显示,当季小米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大增超80%。

三季度,小米各个业务条线全面爆发:汽车业务突飞猛进,手机业务逆势增长,家电业务量价齐升,充分展现出小米“人车家”全生态超强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其所蕴含的强大韧劲与增长势能。
这是小米连续四个季度营收超千亿、连续三个季度净利超百亿,意味着小米已经扎扎实实地步入了单季百亿利润常态化发展期。
大体量、高增长的背后是什么?
财报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小米实现营业收入 3403.7 亿元,同比增长 32.5%;经调整净利润 328.17 亿元,同比增长 73.5%。
这背后,是小米手机、汽车、科技家电持续打破行业瓶颈,实现超预期增长的共同作用。
其中,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收入290亿元,仅汽车业务就揽下283亿元收入。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单季度首次实现经营盈利7亿元,交付量10.88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4,330万台,连续9个季度同比增长;全球市场份额13.6%,连续21个季度排名前三。AIoT平台连接设备首次突破10亿台,达10.36亿台;月活用户7.42亿。
此外,互联网服务收入94亿元创新高,同比增长10.8%。
透过上述业绩表现,不难发现,小米在如此巨大体量的前提下,依然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动能。究其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与逻辑——不是单纯的销售,而是围绕芯片、AI、OS等多个硬核技术领域,构建起手机+汽车+大家电相互协同、相互带动的“三大增长曲线”,这也符合此前小米明确的“致力于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的发展愿景。
现阶段,小米三大增长曲线已经形成了清晰的生态协同:手机业务作为最大规模的用户与流量入口,也是用户移动与智能生活的控制中枢,是集团业绩的压舱石;汽车作为用户的移动生活空间,快速进化成集团收入的“第二引擎”;而智能家电构成的智能家居网络的加入,则让小米形成了更具开放性和覆盖广度的生态体系。

小米构建了一个高度整合的生态系统,实现了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深度融合,能够为用户提供贯穿全场景的智能生活体验,而这些,很难被其他企业所复制。
而三大业务对应的行业规模将为小米打开了广阔的增长空间:支撑这一增长的核心是小米的硬核技术底座——以AI、自研芯片、澎湃系统为核心,小米构建了软硬结合的坚实壁垒。在全球科技公司中,小米是少数同时拥有强大生态能力和软硬结合技术能力的企业。
因此,不难判断的是,三季度的成绩或许远未到极限,小米不仅有望长期占据中国科技公司增长极的位置,还可能成为未来增长确定性最强的公司之一。
三大曲线再次实现量价齐升
通常情况下,处于618之后、双11之前,且避开秋季新机发布期的三季度,都是传统手机销售淡季,且以往的市场几乎被iPhone一家垄断,国产厂商们“避其锋芒”或错位竞争已是常态。
但财报显示,Q3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币3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机销量在整体智能手机销量中的占比为24.1%,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其中,在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币4,000–6,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市占率达到18.9%,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Q3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3.6%,连续9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离“全球两亿俱乐部”又近了一步。可以说,今年小米成功做到了“淡季不淡”。
特别是9月份小米17系列发布以来,好评如潮,其背屏设计成为近几年业内为数不多的创新设计,有望在第四季度进一步带动小米高端化持续突破。
今年小米17系列不仅提档上线,还选择正面“狙击”iPhone,打出一场极其漂亮的硬仗——财报显示,小米17系列首月销量较前代增长约30%,高配机型表现尤为突出:Pro与Pro Max版本合计占比超80%,推动该系列占同期总销量35%。这一产品结构升级直接带动小米手机平均售价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市场的地位。

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小米17系列开售5天销量破100万、11月初销量突破200万,比上代快了很多。
双十一期间,小米17 Pro Max在各大平台均获得6K+价位段国产手机销量、销售额双冠军,也是唯一一款能对抗iPhone的产品。直接带动小米智能手机销量跃居国内市场第二,其中4000-6000元价位段市场份额达18.9%,较去年同期提升5.6个百分点。
汽车业务也实现了从烧钱到造血的关键转折——Q3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197.9%,交付量10.88万辆较Q2增长33.8%,创历史新高。
令人惊叹的是,小米汽车在首款汽车上市一年半后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7亿元,这在中国造车新势力中可谓是“独一无二”。
小米SU7与YU7两款车型形成的高端产品矩阵,均位列细分市场销量榜首。据易车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小米SU7位列2025国内中大型轿车销量第一,小米YU7连续3个月位列中大型SUV销量第一,其中10月登顶国内全品类SUV销量第一
随着产品结构优化和高端化战略的推进,小米汽车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智能家电业务方面,小米高端化产业闭环优势进一步凸显。产品端,9月发布米家冰箱Pro微冰鲜双系统560L、米家三区洗衣机Pro两款高端新品,以创新功能强化高端产品矩阵;产能端,10月「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正式竣工投产,完整打通“设计-研发-生产-验证”产业闭环,规划峰值年产能700万台,明年将开启空调产品大规模量产,全面支撑小米高端家电的制造与交付。
站在当下,放眼全球市场,小米在大家电领域的增长上升期显然远未结束。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小米已成为推动大家电产品更新换代的关键力量与行业领导者,持续引领着智能化、场景化的消费趋势。
持续突破验证小米模式先进性
从营收利润的稳健增长,到汽车业务的盈利突破,再到高端化、AIoT的全面进阶,小米在2025 Q3展现出“多业务协同、长期价值落地”的发展态势,为后续增长奠定了更加坚实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小米的“手机+汽车+大家电”三条增长曲线已然成型,同时握有三条万亿赛道门票,构建了难以复制的增长引擎,使其增长天花板远高于单赛道企业。这种生态协同产生的强大消费拉动力,让小米拥有更高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特别是随着智能家电工厂的竣工投产,小米已建成手机、汽车、科技家电三大智能工厂,形成覆盖“人车家”全生态产品的智能制造能力体系。三大工厂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生产技术,为高端产品落地保驾护航,进一步巩固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小米也在不断投入研发,持续夯实增长基础,挖掘增长潜力。小米今年前三季度累计研发投入达235亿元,已接近2024年全年,预计今年将投入超300亿元。其中第三季度研发投入91亿元,同比增长52.1%,创历史新高。
大规模的底层技术投入,持续驱动小米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向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领者迈进。
以AI大模型领域为例,小米长期深耕,科技成果突飞猛进。9月,小米推出的「Xiaomi-MiMo-Audio」语音开源大模型,在语音领域首次实现了基于ICL(In-Context Learning)的少样本泛化,该模型与此前发布的语言大模型、多模态(VL)大模型形成完整的全系列模型矩阵,实现了对基座模型主要模态的完整战略布局。11月,小米正式发布智能家居未来探索方案「Xiaomi Miloco」,在行业率先探索大模型驱动全屋智能生活,重构家庭智能生活交互。
小米操作系统也迎来重大升级,第三季度小米正式推出全新一代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 3,基础体验、功能体验、AI体验全面升级,进一步强化“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能力,为高端手机、汽车、生态产品提供更强大的底座支撑,推动用户体验再上新台阶。

小米的长期价值获机构普遍看好。高盛认为,从长远来看,小米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以及因规模和深度参与电动汽车供应链而产生的成本优势,将提升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摩根士丹利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电动汽车+AIoT”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小米的AIoT业务具有强劲的长期增长潜力。浦银国际强调,小米坚持投入底层技术,包括芯片、系统等,为公司构建竞争壁垒,奠定长周期的成长基础。Bernstein表示,对小米通过技术优势实现的高端化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看好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潜力。
多重利好因素叠加,正为小米开启新一轮成长的新篇章。令人期待的是,随着“手机+汽车+大家电”生态协同效应的进一步释放,小米向万亿美元市值迈进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