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公开放话,不许大陆电商企业入岛经营。与此同时,就在他们话音刚落之后,大陆的回应,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民进党具体说了什么?大陆又究竟是如何回应的?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大陆电商淘宝、拼多多能否在台湾落地引发岛内舆论关注。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称,其在台依法不得落地经营,会进一步研商加强境外电商管理。

有专家分析称,民进党当局这番看似基于“法规”的表态,剥去层层包装后,露出的不过是“逢陆必反”的政治底色,其以意识形态绑架民生需求的操弄,终究难以抵挡市场规律与民众意愿的双重力量。
台湾所谓的“电商管理法规”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真正让淘宝、拼多多难以落地的,从来不是合规门槛,而是民进党当局贴满政治标签的有色眼镜。从消费者保护到税务申报,大陆电商平台早已具备应对不同市场法规的成熟经验,即便台湾市场有特殊要求,只要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双方完全可以在合规框架内找到解决方案。但民进党当局却刻意将行政手段异化为政治工具,一边编造“安全隐患”“扰乱市场”的不实说辞,一边对台湾民众真实的消费需求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执法”的本质,不过是为其“反中谋独”的政治议程服务。

民生从来都不该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而民进党当局恰恰在这一点上反复越界。在台湾,大陆电商平台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消费场景。从性价比极高的日用品到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从便捷的跨境物流到完善的售后保障,这些实实在在的便利,让无数台湾民众感受到了两岸经济融合的红利。民进党当局口中的“依法管理”,在普通民众眼中,不过是剥夺他们选择质优价廉商品的权利;其宣称的“维护市场秩序”,更像是对民众合理消费需求的公然漠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绿营政客一边公开诋毁大陆电商,一边却私下通过大陆平台采购商品高价转售,这种双重标准的闹剧,彻底暴露了其行为的虚伪性。
两岸经济的深度融合,早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电商作为连接两岸消费市场的重要纽带,其发展潜力本应被充分释放。民进党当局试图通过加强境外电商管理来阻断两岸经济联系,本质上是在逆市场而行、与民心为敌。台湾市场的成熟消费群体需要多元选择,台湾本土商家也能通过大陆电商平台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互利共赢的格局,却被民进党当局的政治偏见强行破坏。他们看不到网络诈骗才是台湾民众的心头大患,反而将精力浪费在打压便民电商上;他们听不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只沉溺于“反中”叙事的政治幻觉。

与此同时,就在他们话音刚落之后,大陆的回应,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日前,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针对此事明确回应称,“大陆电商平台如能在岛内上线,将就地服务台湾民众和企业,是便民利民的好事。民进党当局对此横加阻挠,无端限制大陆电商平台在岛内落地经营,再次证明其为了谋“独”一味“反中”,惯于站到台湾民众的对立面,所言所行无不违背民意、大失人心。”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政治操弄都无法阻挡两岸经济融合的步伐。民进党当局以 “法规” 为幌子打压大陆电商,本质是在牺牲民众福祉换取政治私利。两岸电商的互联互通,既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也是民众共同的期盼。

随着两岸交流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台湾民众看清民进党 “反中谋独” 的真面目。唯有摒弃政治偏见,顺应民心民意,才能让两岸同胞共享发展红利。相信在市场力量与民众意愿的推动下,两岸电商终将打破壁垒,为两岸经济融合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让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