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班级转入特需学生,部分家长认为他们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进而集体投诉,学校无法解决,教育局随即出面……类似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我们应如何为特殊儿童打造更加友善的融合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爱与包容中共赴成长?
特需学生并非“问题学生”
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共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5.82万人,在校生91.59万人。作为我国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班就读旨在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然而在实践中,让特殊儿童真正融入普通学校并非易事。
重庆市沙坪坝区特殊教育教研员杜艾静告诉记者,各学校都可能存在行为障碍的学生,尤其在入学适应期,可能出现课堂上随意走动、高声喊叫等行为。当这类“不当行为”未被充分理解时,就很容易被标签化为“故意扰乱秩序”。
“普通学生的家长担心孩子在课堂受到影响,这样的焦虑很真实。”重庆市沙坪坝区特殊教育中心组成员万霞说,如果家长没有接触过专业知识,看到有孩子在课堂上随意走动、喊叫,就会觉得是“不懂规矩,故意捣乱”。
公众对于特殊儿童的认知需要进一步提升,绝不能把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简单等同于“问题学生”。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为例,患有ADHD的儿童主要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行为冲动,需要及时进行专业干预和正规治疗。西南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欢指出,学生随意走动或高声喊叫,在专业视角下可能是其无法表达情绪或请求帮助的一种“功能性行为”,他们面临的是缺乏支持而非意图捣乱。
专业支持尤为重要
安排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非“增强相互理解”那么简单。特殊儿童需要克服社交障碍、学习差距与规则适用等困难,部分普通学生也会因为课堂结构或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而产生困惑甚至排斥心理,这些都需要更加专业、系统的支持。
“特需学生需要适应普通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需要适应特需学生?”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勤多年来一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认为学校有责任提供包括环境、师资、设备、课程等各类便利条件,帮助特需学生更好地融入普通课堂。
李欢认为,学校应配备专任资源教师,为特殊学生提供学业、行为及社交等方面的个别化支持。同时也需要对普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其具备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能力,还可以引入心理师资或社工人员,协助开展情绪调节和行为管理等工作。
“作为一名资源教师,我主要负责学校里特需学生的备案、个别化支持、干预训练、家庭指导等工作。”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清河分校资源教师马莎莎看来,资源教师要与班级教师及时沟通,了解他们面对特需学生的困惑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比如通过提供一些策略、和班主任一起与家长沟通、给学生做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融入班级。
共筑爱与包容的教育生态
对于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如北京市海淀区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推进融合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度、特需学生陪读制度;重庆市沙坪坝区自2004年起在普通中小学建立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2017年建立区级特殊教育管理与指导中心、区级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构建了区级—片区级—校级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宁夏银川市教育局制定了《银川市特殊教育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源教室48间……
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融合教育已经得到大力发展,但存在的现实困境仍然不容忽视。“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教师严重不足、课程支持与评价体系脱节、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李欢认为,融合教育发展亟待从理念倡导向系统建设转型,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尊重差异、促进平等参与、实现共赢的良好教育生态。
融合教育远不只是“将特需学生安置在普通教室”,这意味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我所在的班级就有一个ADHD学生。”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小学校教师许秋阳介绍,对待这个学生,她会观察并放大他的闪光点,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有时出现不当行为,也要用眼神或手势进行提示。经过四年的陪伴和相处,她明显感觉到了这个学生的转变,“他能够逐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及时向我倾诉,其他学生也都学会了理解差异、尊重不同,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包容”。
“融合教育或许正是一种‘双向成长’,让特殊学生得到‘被看见’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向社会,让普通学生学会倾听、包容与互助,并能够理解社会。”许秋阳说。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9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