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托幼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幼有所育”正在向“幼有优育”逐步转变,这一趋势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新要求。为实现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不再局限于3~6岁幼儿园教育,而是拓宽至0~6岁婴幼儿全周期,将0~3岁“托育”与3~6岁“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对婴幼儿的全程关照。在此背景下,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积极回应时代需求,立足陕西、服务中西部、面向全国,以培养全链条、综合型学前教育人才为导向,主动增设托育服务相关教学内容,打造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新样板,从而更好地赋能托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2025年4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为新时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重构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方向指导。目前,国家针对托幼一体化建设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构建出台了多项政策,其中《“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到要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然而,我国0~3岁婴幼儿入托率较低,托育服务人才紧缺,人才供需出现严重失衡,直接影响到国家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化水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学任务,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四有”好老师,即掌握扎实的幼儿发展、幼儿保育和教育等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教育情怀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从这个层面看,学前教育专业增设托育服务具有显著的先天优势,以托幼一体化建设为导向,在“融合贯通”理念的指引下,培养能够满足社会托育服务需求和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有效填补托育服务的缺口,同时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转型变革,切实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增设托育服务,一方面将培养更多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进一步赋能托育服务稳定发展,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助力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破了传统幼儿教育的单一发展方向,托幼一体化照护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使托幼一体化师资培养成为可能,有效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应对托幼一体化要求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理念更新缓慢、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单一等。基于此,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育人特色,不断探索托幼一体化视域下托育服务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从而打造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赢格局。
革新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学校打破传统侧重于3~6岁幼儿阶段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对0~6岁儿童全周期发展的整体性认知,并根据0~6岁婴幼儿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为学生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掌握0~3岁婴幼儿照护与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又具备3~6岁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将托育与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婴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托幼一体化服务定位,培养掌握0~3岁婴幼儿托育和3~6岁幼儿保教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且具备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及数字化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学校实施差异化、分类化人才培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分设托育、幼儿教育两个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照护能力、教育能力等综合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职业规划进行深层次学习。
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实现托育衔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向“托育”方向延伸,结合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增设“托育为主、托幼兼顾”的三维课程体系。基础理论课程应在传统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增加“0~3岁婴幼儿心理学”“婴幼儿营养与喂养”“婴幼儿健康照护”等课程,注重各课程模块之间的相互关联,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婴幼儿的综合情况为其提供科学、高效的托育服务。拓展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依托学校作为综合性高校的优势地位,加强学前教育与医学、护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关注0~3岁婴幼儿保育、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学习,如开设“婴幼儿急救技能”等课程。实操训练课程通过为学生创设工作情境,按照喂养、睡眠、互动、行为观察、急救处理等流程进行实操训练,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托育服务的工作要求。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供保障支撑。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石,教师在推动托育服务融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积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托幼兼顾、内外结合”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学校组织教师参与托育服务相关主题的专题培训、学术研讨、集体备课以及教学设计竞赛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0~3岁婴幼儿照护与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考取育婴师资格证,持证上岗,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促使教师将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前教育专业增设托育服务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邀请企业行家、婴幼儿医学专家等人才,为学生提供项目指导和实践教学,从而将托幼一体化背景下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要求融入教学中,进一步拉近学生就业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距离。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聚焦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下学校、企业、幼儿园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教学场景。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基地以模拟真实的托育场景为主,建立集教学、实操、竞赛、科研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实训需求,也为学生的学科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等提供了平台支撑,满足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求。校外基地依托幼儿园和托育机构,不断延伸校内育人阵地,利用现场真实的实践场景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分岗实习,全面了解0~6岁各阶段婴幼儿的照护和保教流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此外,各方主体应积极探索多方协同的新机制、新模式,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制度机制,嵌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并不断尝试“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推进“岗课赛证”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在托育行业的竞争力,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9日第14版
作者:黄玲丽
上一篇:以爱与包容让融合教育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