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初,中国消费市场迎来了两起引人注目的交易。4日,星巴克(SBUX.US)宣布将中国业务60%股权出售给博裕投资;10日,汉堡王中国也宣布由CPE源峰获得其83%的股权。

前有百胜中国分拆上市,后有麦当劳变身金拱门。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国际品牌,如今纷纷将中国业务的控股权交到本土资本手中。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外资餐饮品牌正在寻找更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
在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看来,这类“外资品牌+中资控股”的并购,反映了全球品牌在华进入“本地化运营的新阶段”。
一周之内,两大巨头“易主”
11月4日清早,星巴克中国资讯中心官宣了星巴克中国与博裕投资的并购合作。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持股至多60%获控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自1999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门店来,星巴克已入华26年。这是公司首次把中国零售业务组成合资公司,也是首次交出核心业务的控股权,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
汉堡王中国的交易结构也如出一辙。
11月10日,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品牌达成战略合作,该品牌由餐饮品牌国际集团(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RBI)全资持有。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
CPE源峰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的初始资金,用于支持其餐厅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以及运营能力提升。在本次交易中,汉堡王中国旗下全资关联企业将签署一份为期20年的主开发协议,该协议将授予其在中国独家开发汉堡王品牌的权利。交易完成后,CPE源峰将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的股权,RBI将保留约17%的股权。
以退为进,寻找“中国合伙人”
随着本土品牌的强势发展,外资品牌的在华业务或许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据市场消息,除了已经官宣达成协议的星巴克中国和汉堡王中国,哈根达斯中国门店业务、Costa、Peet’s coffee的中国业务,必胜客中国、迪卡侬中国区股权和宜家购物中心业务也传闻正在寻求出售。
虽然以上品牌均为正面回应,但外资品牌在华面临的经营压力也可窥见一斑。
“从更长周期看,这是中国资本与全球品牌重新匹配的一轮窗口期。”程凤朝指出,一方面,外资母公司面对全球业务组合优化、回笼现金、压缩资本开支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本土资本,尤其是头部私募股权机构,对消费赛道、有品牌、有基础盘但经营效率不高的资产,正好有能力、有意愿接盘并做“二次创业”。
随着瑞幸、库迪、Manner等本土品牌的快速崛起,素来坚持品牌定位的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份额已从2019年的约34%降到了目前的约14%。与之对应的是,以“9.9”出圈的瑞幸咖啡市场份额已经达到约35%。
财闻在地图搜索发现,在上海兴业太古里一公里范围内,包括星巴克甄选在内有近180家咖啡店,40家奶茶店。
对于在中国“门店规模和单店表现都偏弱”的汉堡王而言,则更需要一次深刻的本土化变革。2005年汉堡王在上海静安寺开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彼时,肯德基在中国已有18年,麦当劳也有15年。20年过去,汉堡王在中国拥有约1250家门店,而同期,肯德基的中国门店超1.2万家,麦当劳近8000家,而本土品牌华莱士则有超2万家。
正是在这样本土化品牌强势发展的背景下,星巴克和汉堡王搬来中国资产强势介入,力求扩店。星巴克要把目前的8000家门店拓展至20000家,汉堡王则目标在2035年把门店拓展至4000家以上。
博裕和CPE源峰更像懂行的“中国合伙人”,对中国的消费市场都非常有发言权。
成立于2011年的博裕投资主导阿里巴巴的股份回购、收购了北京SKP超40%股权,还是蜜雪冰城IPO基石投资者。
CPE源峰同样深耕连锁消费服务领域,先后投资了包括蜜雪集团(02097.HK)、爱尔眼科(300015.SZ)、老铺黄金(06181.HK)、泡泡玛特(09992.HK)等多家行业标杆企业,相关领域投资金额累计约100亿元。
于收购方而言,以相对合理价格买入“成熟品牌+全国网络”也是一次值得的尝试。程凤朝表示,这些标的往往品牌认知度极高,但阶段性业绩承压,估值不会像高速成长期那么昂贵,给后续“改善经营 + 扩张”的收益留下空间。
从“复制粘贴”走向“专属定制”
说起“外资品牌+中资控股”,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变身金拱门的麦当劳中国业务。
2017年,麦当劳中国由中信资本牵头收购并更名为“金拱门”后,明显加快了特许加盟的步伐,新开门店大量下沉,布局于三、四线城市,抓住了彼时消费升级的红利。
在保持巨无霸、麦辣鸡等核心产品稳定输出的同时,麦当劳推出了许多本土化创新,如早餐粥、豆浆等。此外,面向中国消费市场,麦当劳也更扎根本土IP,从故宫桶到敦煌壁画,从《黑神话:悟空》到《王者荣耀》,再到火遍全网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麦当劳在中国市场一系列主动贴近本地消费者的举措,提升了品牌亲和力,也为其带来更稳固的客群。
那么,中资控股后,外资品牌在华业绩就一定会变好吗?
在程凤朝看来,“并购不是魔法”,业绩不会因为股权换了“国籍”就自动变好。
星巴克和汉堡王的问题并不在于股东是谁,而是“人设”。在本土品牌以“质价比”竞争的当下,星巴克面临的,是要不要放下“端着”的姿态,以及如何放下的问题,去融入大众消费。而汉堡王要思考的,是立一个怎样的“人设”,让大家“记得住”。
程凤朝指出,即便有了中方控股,如果产品定位、品牌心智不调整,门店规模扩得再快,也可能只是“规模大而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