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海盐,交通建设热潮奔涌,发展动能澎湃。在杭浦高速公路南北湖互通改建工程现场,建设者们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施工;已于今年国庆前夕完工并通车的嘉兴至海盐快速路一期,则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来往两地通勤时间的大幅缩短……

2025全国晚报社长总编嘉兴行走进海盐,实地采访重点交通项目
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坐拥53.48公里黄金海岸线的海盐,正以“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快干交通”的奋进姿态,充分释放“接沪连杭融嘉”区位优势,用一条条通衢大道编织起高质量发展的交通网络。今年前三季度,海盐完成交通投资55.46亿元,同比增长13.72%,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多条快速路及主干道先后通车,高铁新城建设全面铺开,内河码头蓝图渐显。
从“无铁路”到“零的突破”,从“县域路网”到“长三角枢纽”,千年古县、滨海新城、江南水乡海盐,正以交通为笔、大地为卷,高质量加速构建“2+2+X”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朝着“嘉兴半小时通勤圈”“1小时长三角都市圈”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也将让优越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快速路
枢纽筑基:
匠心铸精品,互通启新程
“这个项目把高速公路、国道、高铁无缝衔接起来,既优化了区域路网布局,又考虑了民生需求和产业发展,真是大手笔、高水准!”今天,参加嘉兴行的社长总编、媒体代表走进杭浦高速公路南北湖互通改建工程现场,望着气势恢宏的武通港特大桥和忙碌有序的施工,纷纷竖起大拇指。
总投资约14.95亿元的该项目,被纳入省、市、县三级“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既是响应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的需要,也是打通海盐“南大门”的关键工程,涵盖既有南北湖互通改造和新建连接线两大部分。项目在原有的单喇叭互通基础上叠加T形互通,形成功能更完善的复合式互通,改建高速公路主线约1.61公里,新建4条匝道总长3.6公里,同步建设4.2公里互通连接线,还配套新建匝道收费站及交通管理设施。其中,新建的武通港特大桥长达2公里,将成为城南高铁新城的重要交通纽带。

杭浦高速公路海盐联络线
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分成多个作业班组,在不同施工段同步推进项目建设。“为抢抓施工黄金期,我们实行‘挂图作战、清单销号’制度,每天召开调度会,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难点问题。”项目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12月开工以来,项目团队克服多重挑战,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8.74亿元,占总投资的58.6%,总体形象进度达74%。
项目给力推进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日夜坚守与通力协作。在首片60吨重的T梁运输过程中,海盐县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与海盐交警部门开通“绿色通道”,通过临时交通管制和信号灯精准调控,确保运输车安全高效抵达施工现场。为保证工程质量,项目建立了全流程管控体系,从原材料进场到每一道施工工序,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全程监督,拼宽大桥、中桥的建设严格遵循设计标准,确保桥梁稳固耐用。按照计划,项目将在今年完成总体形象进度的80%,2026年9月全面完工。

南北湖互通
“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杭州湾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与G525国道、通苏嘉甬高铁、海盐高铁站的无缝衔接,充分发挥公铁联运优势。”海盐县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海盐市民来说,前往上海、杭州等城市多了一条便捷通道;对于企业而言,货物运输将更加高效,能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作为海盐“三环六射”快速路网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将有效缓解城区及西南片区的交通压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交通基础。
路网密织:
内外双循环,畅行惠民生
对外联通,海盐全力打通“大动脉”。今年初以来,海盐交投集团牵头推进交通项目25个,其中续建项目8个、新开工项目9个、完工项目7个、前期项目1个,形成了“完工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储备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除了嘉兴至海盐快速路一期(永泰路以南)通车外,盐于公路二期、核海公路改扩建等项目也于今年9月底顺利完工,进一步完善了对外交通路网。杭浦高速公路海盐联络线(一期)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之一,正加速推进,建成后将补齐海盐城区至嘉兴市区没有直通高速公路的短板。

南北湖互通
在轨道交通方面,海盐正迎来“历史性突破”。通苏嘉甬高铁海盐段建设如火如荼,这条在海盐全长约24公里的高铁线路全程采用高架桥形式,建成后将结束海盐无高铁的历史,令海盐实现与苏州、宁波等城市的直达联通,融入“1小时长三角都市圈”。海盐也将从“交通节点”跃升为“区域枢纽”,深度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
对内循环,海盐着力畅通“毛细血管”。今年初以来,海盐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改造提升,核海线、南部未来乡村旅游风情线等16条农村公路完成升级,总里程超17公里。实现全县77个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100%。这些“四好农村路”不仅改善了农村群众的出行条件,更串联起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让“产业因路而兴,村庄因路而美”。在澉浦镇,改造后的农村公路串联起南北湖景区、紫金山村等景点和乡村,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带动了民宿、农家乐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524国道
交通建设既要“快”,更要“优”。今年9月底通车的盐于公路二期项目全程不设红绿灯,从振兴路与盐于公路交叉口出发,仅需2分钟即可到达嘉南公路。快速路通车后,车辆可从盐于公路直接进入快速路前往沈荡方向。同时,海盐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新增、调整优化公交线路12条,新增公交站点36个,新增定制公交线路12条,覆盖新海盐县人民医院、职业教育中心等重点区域,前三季度公交客运量达658万人次。公共自行车无桩化改造、共享电动自行车投放、智慧停车系统建设等举措,让绿色出行、便捷出行成为市民的日常选择。
项目推进的背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海盐打法”。海盐建立县领导领衔、月例会、清单化推进重点问题销号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整合地方职能部门和企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针对征地拆迁、施工用地等难点问题,各责任单位主动作为、通力协作,确保项目推进安全有序。同时,加强投资完成数据跟踪和动态调整,确保项目建设既保质量又保进度,前三季度,海盐累计完成交通投资55.4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用实干实绩诠释了“海盐速度”。

南北湖互通
融圈赋能:
交通引发展,聚力谱新篇
若把单个交通项目比作“点”,路网联通比作“线”,那么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就是“面”。多年以来,海盐始终坚持高站位谋划交通建设,以交通一体化引领区域一体化,让交通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海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其中县内生产总值增长6%,交通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依托“前海后河”的资源禀赋,海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作为嘉兴港三大港区之一的海盐港区,规划港口岸线18千米,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651万余吨,同比增长7.37%,增速位列嘉兴港三大港区第一。通元码头、经开作业区等内河码头正加速推进建设,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全面通航,对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支撑功能。

524国道
高质量推进交通建设也助力海盐成了长三角休闲旅游热门目的地。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北湖景区以前受交通限制,游客主要为周边城市短途客。随着交通的不断优化,来自沪杭等地的游客量大幅增加,每逢周末及节假日,南北湖景区便成了都市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交通建设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海盐正打造“轨道+公路+景区”的旅游交通体系,串联起滨海风情、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从“单一景点”向“全域旅游”转型……
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更是民生的“幸福线”。多年来,海盐始终把交通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既要打通对外联通的“大动脉”,也要完善内部循环的“毛细血管”。一条条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桥梁跨越江河,一个个枢纽拔地而起,不仅让群众出行更便捷、货物运输更高效,更让海盐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的热土,书写着“大气如海、淳朴似盐”的城市发展新篇章。

快速路
站上新的发展起点,海盐交通建设的蓝图更加清晰:持续推进通苏嘉甬高铁、杭浦高速联络线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海盐形成“公铁水”联运、“内外畅”联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枢纽作出不懈努力。海盐,正以交通为桥,连接起更广阔的世界,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
图片由海盐县交投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