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广网北京11月14日消息(记者 冯方)11月13日,央行发布2025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83万亿元;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97万亿元。
从单月数据来看,10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8150亿元,同比少增5970亿元;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200亿元,同比少增2800亿元。而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仍较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保持在较高水平,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央广财经记者指出,从社会融资规模结构来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撑下的委托贷款、企业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均形成正向拉动;政府债券发行步入尾声,但仍是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支撑。在季节性效应、政策影响以及中长期趋势变化下,10月信贷增速有所回落,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M2增速仍维持在相对高位,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仍有力。此外,从利率水平看,贷款利率已经在低位运行了较长时间,表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充裕,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较高。
“伴随经济金融结构变迁以及信用基数保持较大规模,贷款需求减少、信贷增速下降是长期趋势。用社会融资规模观察金融总量,能更清楚看到资金支持的整体力度,也能了解不同融资方式的构成,对于形势研判及市场分析都能提供更可靠的参考。”温彬说。
央广财经记者注意到,在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谈到“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时也指出了上述情况。央行介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社会融资渠道更为多元,各个渠道之间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人民币贷款增量占比降至48.3%,较2024年同期和2024年全年分别下降11.7个和4.5个百分点。
温彬表示,伴随经济金融结构变迁,当前企业融资渠道已从过去更多依赖于银行贷款,转变为综合运用债券、股票等更丰富的市场化融资方式。相应地,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在今年以来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除贷款外的其他融资方式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单一的贷款指标已很难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全貌。特别是近两年,地方专项债置换融资平台贷款、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与中长期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叠加,进一步阶段性下拉了贷款增长。因此,应更多关注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这些金融总量指标,注重中长期趋势变化。
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27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已达437万亿元。温彬指出,随着基数变大,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趋势,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保持一致,反映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变化。此外,从信贷结构看,随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增长动能将由基建、房地产等传统领域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逐步转换,与新动能相关的贷款会持续保持较快增速,在促内需、提消费的大方向下,居民端信贷也会逐步趋于稳定,这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自然结果,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的体现。
“基于此,在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时,后续贷款增速略低一些亦为合理,要进一步淡化对信贷数量的关注,理性看待信贷数量变化,注重对实体经济的多渠道综合支持。同时,提升存量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投向,使得金融供需更加适配。”温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