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政治圈最近又上演了一出熟悉的戏码。国会山的争吵声里,两党议员为下一财年的预算方案争得面红耳赤,眼看政府关门危机步步逼近,一份关于“关键矿产供应链风险”的报告被适时地推到台前。这份由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发布的文件,用醒目的数据警告美国在稀土、锂、钴等战略资源上对中国的“危险依赖”,声称这种局面威胁国家安全、削弱制造业回流努力。仿佛一夜之间,美国的经济困境、产业空心化、甚至国内基建落后的锅,都有了明确的甩向对象。

这份报告的出炉时机巧妙得令人玩味。 当前美国联邦政府正面临可能的停摆风险,两党在预算分配、边境管控、对外援助等议题上僵持不下。民主党主张增加社会支出和气候投资,共和党则要求大幅削减预算并加强移民管控。双方谁都不愿在核心诉求上退让,导致拨款法案迟迟无法通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炒作“中国关键矿产威胁”成了难得的共识舞台。两党议员突然找到共同语言,纷纷站出来表态要“减少对华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有政治分析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分明是华盛顿惯用的“外部危机转移法”——当内部矛盾难以调和时,塑造一个外部对手来凝聚注意力、暂时掩盖治理失灵的现实。
但仔细翻看这份报告的内容,其逻辑漏洞比它试图描述的“供应链漏洞”还要明显。报告强调美国超过8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在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板关键材料上对华依赖度同样高企。它把这种现象归因于中国的“产业补贴”和“市场垄断”,却绝口不提一个根本事实:正是美国自身过去数十年的产业政策选择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美国资本长期追逐短期利润,将高耗能、高污染的采矿和初加工环节转移海外;而中国则持续投入资金和技术,建立起从开采、冶炼到精加工的全产业链优势。如今美国想要绿色转型、发展新能源,却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上游原材料的主导权。这种结构性困境,岂是一份报告、几场听证会就能轻松解决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份报告所警示的“风险”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报告中描绘的依赖场景仿佛美国明天就会被中国“掐住脖子”,但现实世界的矿产贸易却复杂得多。中国从未将关键矿产作为贸易战的“核武器”使用,反而保持了稳定的供应。反倒是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反而推高了本国绿色转型的成本。这种“被害妄想”式的叙事,更像是在为下一步的保护主义政策铺路。 有业内专家直言,与其说报告在揭示风险,不如说它在为某些利益集团游说的“本土供应链补贴计划”制造舆论基础。
那么,炒作“关键矿产依赖”真能转移美国民众对国内问题的不满吗?短期看或许有点作用。把就业岗位流失、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简单归咎于“中国不公平竞争”,确实比解释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去工业化趋势、科技变革冲击要容易得多。但这种“甩锅”战术的效用正在递减。普通民众更关心的是物价上涨、医保费用高昂、基础设施老旧这些切身的困境。当政府把大量政治资本耗费在炒作外部威胁上,却无力推动国内改革时,民众的失望感反而会加深。 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民调显示,美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已跌至历史低点,超过七成民众认为国家正走在错误轨道上。这种深刻的信任危机,可不是靠几份针对中国的报告就能化解的。
深层问题在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极化已严重削弱其应对长期挑战的能力。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构建和调整需要持续的产业政策、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跨党派的共识支撑——这些恰恰是当前华盛顿最缺乏的。两党在国会里为预算吵得不可开交,却能在“对华强硬”上迅速达成一致,这种选择性高效反映了一种畸形的政治生态。当“中国威胁”成为两党唯一的共识,恰恰说明美国政治已经失去了解决内部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真正的供应链韧性来自于扎实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而不是靠政治作秀和关税壁垒。看看美国在5G通信、高铁建设等领域的落后局面就知道,地缘政治炒作替代不了艰苦的实体经济建设。

说到底,这份关键矿产依赖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政治当前的窘境:内部改革举步维艰,外部找靶子轻车熟路。但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这种转移视线的伎俩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政治喘息,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当国会山的议员们继续为中国话题争相亮相时,美国的基础设施老化、社会分化、产业空心化等挑战依然在那里,并且随着政治空转而不断恶化。或许有一天美国民众会意识到,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太平洋对岸的某种矿产,而是本国政治精英们无力应对国家面临的真正挑战。到那时,今天这份报告恐怕只会成为政治失效的又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