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法兰西学院经济学教授、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走进清华经管学院陈岱孙经济学纪念讲座系列活动,作题为“创造性破坏的力量”(Creative Destruction)的讲座。本次活动吸引百余名师生参加,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学院第四任院长钱颖一出席。活动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学院院长白重恩主持。
阿吉翁首先向大家解读了“创造性破坏”理论——这一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的概念,核心是“新创新会取代旧技术”,而这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他进一步拆解理论的三大核心:创新靠累积,每个新创新都建立在过去的成果上,新一代技术总是在旧技术基础上升级;创新需激励,企业家愿意投入研发是因为创新能让他们推出新产品或更便宜的生产方式,暂时挤走竞争对手,获得垄断收益;也要平衡新旧矛盾,既要让现有创新者有动力,又要防止他们用优势阻碍新创新。

阿吉翁演讲
结合全球经济现象,阿吉翁用“创造性破坏”理论分析了许多关键问题。美国曾靠IT革命实现高速增长,谷歌、微软等超级明星企业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但这些企业后来通过并购不断扩大规模,逐渐阻碍新企业进入。当竞争变少,创新也就被抑制了,最终导致企业更替率下降,经济增长放缓。
接着,阿吉翁解释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经济的增长分为两种:一是追赶型,靠模仿前沿技术、转移技术、优化要素配置;二是前沿创新型,当技术接近世界前沿时,必须靠自己创新,研发前沿的科技。一个国家要从追赶型转向前沿创新型,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并使经济进一步发展。
许多人担心创新会扩大贫富差距,对此,阿吉翁认为,要区分两种情况。创新带来的顶层收入差距是好的差距,因为这个差距虽然会让创新者收入变高,但却能促进社会流动,不会提升整体基尼系数(衡量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而企业靠游说政府、阻止新企业进入所带来的差距是坏的差距,会固化阶层、拖慢整体经济的增长。
针对创造有可能带来有着负面影响的破坏,阿吉翁给出政策上兼顾创新与包容的建议。首先是在行业创新过程中有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进行补贴以及再培训,降低创造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其次,要通过教育来减少“失落的爱因斯坦”(出身贫困但有天赋的潜在创新者),注重基础教育,注重对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政府需要优化竞争政策,保证行业中存在着合理竞争,以及来促进创造不断发生。

讲座现场
互动交流环节,围绕师生关心的问题,如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气候与能源转型、经济学家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等,阿吉翁进行了深入阐释。参与互动交流的学生,还获得了阿吉翁的签名著作《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中文译本。

互动交流环节合影
内容来源:经济系
编辑:符怡
审核:郑黎光
责编:卫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