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强调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这标志着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从过去依赖投资拉动,转向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新阶段。“打通从‘促消费’到‘稳就业增收’的闭环,是构建内需驱动新格局的核心所在。”
解决后顾之忧,让居民“敢消费”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平均投资率超过4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姚景源直言,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导致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中央几年前就明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表示,国民收入最终分解成投资和消费,如果投资的比重过大,势必挤压消费空间。因此中央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当中明确讲到要解决短板弱项问题,也就是消费问题,“这正是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使‘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的原因所在。”
全会强调,“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姚景源表示,其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一提投资就是‘铁公基’,但现在‘有效’二字是关键。”他指出,投资应精准投向能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绿色产业。
面对当前消费市场“需求不足”的挑战,姚景源分析:“当前制约消费的首要因素,已不完全是没有消费意愿,而是‘没钱消费’或‘不敢消费’的预期问题。”他认为,全会将“提振消费”与“促进就业增收”紧密关联,正是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他特别强调“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投资方向的转变是关键突破口。“比如,我们在进行的城市更新、适老化改造、5G网络覆盖,这些投资不仅是城市建设,它们直接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投资是在为未来的消费‘修路搭桥’。”
他举例说明:“很多人不敢花钱,主要是担心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如果投资把这些民生短板补齐,消费的后顾之忧就解决了。”这种转变将使投资与消费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
服务业将成为就业增收“新引擎”
对于全会提出的“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目标,姚景源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根本在于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一方面,服务业将是创造高质量就业的主力军。“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已达70%-80%,我们还在50%左右徘徊。”他指出,服务业最大的特点一是能够解决更多就业岗位,二是与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他建议,北京市应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等特色服务业。“北京要成为全世界旅游中心城市,我们具备条件——北京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姚景源特别提到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贵州的‘村超’到江苏的‘苏超’,北京在文化产业上应该做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么多的博物馆、一流文化团体,都是宝贵的资源。”
另一方面,实现消费提升的根本在于增收。姚景源表示,中央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两个同步”——劳动者报酬提高要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为什么把科技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因为科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消费者收入增长。”他认为,通过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消费者“有钱花”且“敢花钱”。
姚景源表示,全会强调,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这标志着经济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个框架下,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将成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白爽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