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周江静 永州报道
郭庚山,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永州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校长,拥有30余年党龄的他,从乡村讲台到民办学校,再到专门教育领域,三级跃迁的背后,始终坚守“先存父母心,再做教书人”的育人初心,以“教育兴家、教育安邦”的执着,诠释着“深耕沃土,心系万家”的教育信仰,把对学生的关爱,放在同家人同等重要的位置。荣获了中国教育管理十大影响力人物、中国教育训练十佳非常领导者、中国杰出民办教育家、中国优秀民办教育家、中国民办学校优秀校长、中国科学管理卓越人物、中国最具改革精神管理创新人物等国家级荣誉;永州市冷水滩区优秀校长、永州市民办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等市级荣誉。

德润其身:从家风到师道的立身之基
郭庚山的教育情怀,扎根于父辈的言传身教。出身偏僻农村的他,从小听教师父亲讲“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这句话成了他人生的精神底色。
孝亲至善是他“父母心”的起点。1992年参加工作后以来,即便办学辗转多地,他始终将母亲带在身边,聊办学的艰难与收获,亲情成为他消解压力的“港湾”。父亲瘫痪后,他将老人带在身边,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端屎倒尿、侍汤奉药。2009年,父亲离世,享年88岁,这份遗憾化作他对“德”字更深的敬畏。这份对家人的牵挂与责任,后来化作对学生的共情。他常说:“我懂为人子女的牵挂,更懂家长把孩子送来时的期盼,这不是简单的托付,是把家庭的希望交了过来。”
身正为范是他“教书人”的准则。在永州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的封闭管理中,他和教职工一同住校,不搞特殊化。他认为“父母从不会对孩子讲‘双重标准’,做老师更不能”,这份以身作则的坚守,让“严管”有了“厚爱”的温度。别人觉得“失去自由”的日子,他却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成了最严格的“守校人”。
面对叛逆、迷茫的学生,他是“严父”与“倾听者”的融合体,更是诠释了“先存父母心,再做教书人”的育人理念。课间巡查,他是严厉批评调皮的“严父”;深夜值守,他是日均接听超50通家长求助电话的“倾听者”——那些班主任觉得“烦不胜烦”的沟通,在他看来都是守护家庭希望的“善心通道”。湖南省人大领导调研时称赞他:“以菩萨心肠行教育之事,以雷霆手段守成长之责,功在当代,利在万家。”
志逐教育:在荆棘与鲜花间的拓路征程
郭庚山的教育人生,是一部“拓荒者”的奋斗史。
1991年,郭庚山在普利桥杉木桥乡中学开启教学生涯。面对偏僻的乡村、破旧的教室,他把宿舍让给学生住,自己蜷缩在教室角落办公休息。这份把学生当成孩子的爱,让他很快成为“优秀教师”。面对偏僻乡村里渴望知识的农家子弟,他没把“教书”局限在课本里,带他们去户外实践学习,像父母关心孩子未来一样,耐心辅导、鼓励他们“走出去”。他说:“农村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是盼着孩子有出息,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1999年,他白手创办永红中学。在祁阳文明铺镇狭江村,他从一砖一瓦建校园,从招聘教师到设计课程,事必躬亲。那段日子,他累得像“陀螺”,却在看到40%的学生考入重点高中时,露出了欣慰的笑。他说:“农村孩子读书难,我想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去。”这份赤子之心,让他荣获祁阳县“先进教学工作者”称号。
2011年,郭庚山临危受命,接手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面对经费短缺、设施陈旧、师资薄弱,三大难题如同“三座大山”压在他肩上,但他从未退缩,一边筹钱改善硬件,一边引进人才优化师资,提出“特色办学,挽救心灵”的理念。十年间,无数沉迷网络、叛逆不羁的孩子在他的学校里蜕变:有人考上大学,有人创业成功,有人务工成才……一个个“问题少年”的重生,背后是他“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的执念。
2022年,永州市青少年教育训练(专门)学校揭牌成立,开始接收罪错少年,面对全新挑战,他把“安全”刻进管理细节,把“矫治”融入教学日常,以不服输的劲头,在专门教育领域又一次闯出了新天地。
情系万家:让教育之光温暖每个角落
对郭庚山而言,教育早已不是普通职业,而是“拯救灵魂的事业”。办学数十载,郭庚山从未将教育当做“赚钱的生意”,反而持续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帮扶困难学生,欠下不少外债。可他从未后悔:看着学校从“烂摊子”变成管理规范、人心凝聚的育人阵地;看着学生从“问题少年”变成“有为青年”。他深知,自己守护的不是名利而是无数家庭的未来。
他感恩党的领导和政府支持,也因此更加坚定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仰,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笃定。郭庚山以“父母心”为底色,以“教书人”为坚守,用一生深耕教育沃土,用微光汇聚成炬,温暖了无数家庭的希望。他是教育沃土的“深耕者”,更是“先存父母心,再做教书人”理念的践行者,用一生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榜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