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分享的好消息是,汽车AI等新业务创新板块,我们实现了首个单季度盈利。”小米集团(01810.HK)发布2025年三季度财报后,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南方+ 葛政涵 拍摄
从财报数据来看,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实现了290亿元的收入,占总收入25.6%,创历史新高,其中智能电动汽车就有283亿元。此次单季度的经营收益达到了7亿元。
都说造车盈利难,但在发布首款车型SU7后到现在仅一年七个月的时间,小米汽车便宣告了盈利,而截至目前,小米也仅有SU7、SU7 Ultra和YU7三款车型。不过卢伟冰也指出,明年小米汽车仍然要面对诸多挑战。
交付任务即将完成
由于小米AI业务仍在培育,且只有7亿元左右的收入,因此完全可以说是汽车业务实现了盈利。如果按照小米三季度交付了10万台车来计算,每交付一台车能赚回7000元。
卢伟冰也表示,汽车等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25.5%,这已是比较好的水平。不过他也表示,市场仍在承压。
今年三季度,由于YU7的上市,小米汽车的市场热度进一步提升,据小米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林世伟介绍,随着SU7 Ultra和YU7的持续交付,本季度汽车平均税后单价为26万元。
产能爬坡也让小米汽车交付量进一步提升。三季度,小米汽车共计交付108796台,创单季度历史新高,而截至三季度末,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超过26万台,如果再算上10月份小米交付的4万台,则现在总交付量已经站上了30万台,距离35万台的年度目标已经很近。

南方+ 葛政涵 拍摄
“这一周我们就预计会完成全年的交付任务。”卢伟冰表示,预计明年整体交付规模还会保持持续增长。
实现了汽车等业务单季度的盈利后,小米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将季度盈利变为长期盈利。在卢伟冰看来,今年四季度应该会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但2026年仍然面对挑战。
他进一步指出,挑战一方面来自购置税补贴政策变化对行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汽车行业玩家依旧众多。“我觉得汽车行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一定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所以小米也会去应对环境的变化。”他认为明年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可能会有所下降,很难维持当前的水平。
手机仍有涨价压力
小米三季报数据显示,该季度小米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大增80.9%。这已是小米连续四个季度营收突破千亿大关。
对于汽车的高度关注,往往让人忽略了小米的基本盘——手机。根据财报,今年三季度小米手机×AIoT分部收入841亿元。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60亿元,出货量连续9个季度同比增长。
今年9月底,小米的高端旗舰手机小米17发售后表现良好,到11月初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台,其中搭载背屏的小米17 Pro和小米17 Pro Max两款高端机型销量占比超过80%。
“我们在4000元至6000元的段位已经基本立足,市场占有率大概在20%,下一步要去做‘6000+’就需要对新的人群有新的洞察。”卢伟冰表示,小米17系列给小米带来了很强的信心。

南方+ 葛政涵 拍摄
不过手机业务也在因内存、存储成本等因素承压。对此卢伟冰指出,小米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策略,保持业务的高质量增长。
“手机厂商都会有一定的库存储备,所以真正的压力会在明年整体体现出来。”他认为,此轮内存上涨偏长期,主要因为AI带来的HBM(注:高带宽内存)需求强力上涨所导致,也许明年产品零售价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但他也表示,涨价并不能消化内存上涨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改善产品结构,要通过产品优化来解决。
而在其他业务上,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6%,特别是在智能家电上,小米在武汉建设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已于10月竣工投产,这让小米实现了覆盖“人车家”全生态产品的智能制造能力体系。该工厂也完整打通“设计-研发-生产-验证”产业闭环,规划峰值年产能700万台空调,明年将开启空调产品大规模量产。
出海要把“路”修好
财报和业绩电话会的另一个亮点是“出海”。
据介绍,小米智能手机三季度全球出货量4330万台,在国际市场上,其手机产品在57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三,68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五。
而在区域上,小米手机在拉美和中东排名稳居第二,市占率分别为17.9%和16.9%;在欧洲、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排名第三,市占率分别同比提升0.5、1.2和0.9个百分点,达到20.9%、16.7%和12.6%。
“我们的高端化投资要投到全球去,且要从手机和汽车推到全品类去。”卢伟冰认为,小米在海外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要看如何将这条“路”修好。

南方+ 葛政涵 拍摄
此前小米汽车已宣布2025年是大家电和新零售出海元年,计划5年内建设1万家海外小米之家,汽车业务则计划在2027年出海,出海的首站也定在了欧洲。
其实相比东南亚、拉美等中国车企出海的重要目的地,欧洲老牌车企众多,进入难度同样较大。对此卢伟冰在电话会议上进行了进一步解释,表示小米的出海区域的选择,是希望找一个对产品要求最高的地方,“如果我们的产品在欧洲得到认可,那在其他地区汽车进入就很容易。”
卢伟冰还谈到了前段时间在德国等海外地区调研的感受,他表示,德国市场主要被本国及欧洲车企占据,另外德国车企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转型技术改变还是要慢一些,再有便是当地和国内在汽车形式上存在限速要求、辅助驾驶规定等差异,所以小米如果进入欧洲市场,需要针对当地做好适配。
不过卢伟冰对于小米汽车进入欧洲市场仍抱持信心。“已经有很多中国品牌在欧洲做得不错,包括比亚迪、小鹏、蔚来等,中国车在德国的品牌认知和口碑是不错的,大家一起把品牌做好。”卢伟冰说。
南方+记者 葛政涵